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通讯员/刘瑞林
如何运用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市纪委监委和区委领导下,芦淞区纪委监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压实责任、抓早抓小,深化职能、惩防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保障。
涉及项目案件优先办理
上个月,芦淞区枫溪街道坚栗村岭背湾组的村民们长舒了一口气:扯了一年的“麻纱”终于有了结果,属于自己的补偿款终于悉数到手。
2018年1月,芦淞区监察委员会刚刚挂牌成立,便收到一条群众多次上访举报的问题线索。
“枫溪街道项目多,是芦淞区的征拆主战场,这个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对项目、民生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芦淞区委区政府对监委寄予厚望,希望监委来刹刹这个歪风。
万事开头难。虽然机构刚刚成立,人员还在融合中,但区监委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坚栗村岭背湾村民小组原组长陈某球被“雷达锁定”。
最初,村民们担心:一年来,街道、公安部门都解决不了的事,新机构能解决?再加上陈某球不是党员,哪怕查实了其中的“猫腻”,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吗?
然而,村民们很快就惊讶了。区监委介入几个月后,在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措施的情况下,硬是把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解决了,陈某球被政务立案。经查实,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陈某球任背湾村民小组组长,在协助政府开展征拆工作中,他利用职务便利侵占组集体资金,涉嫌职务侵占罪。
陈某球被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起诉。这是我市首例非党员村组干部被监委调查并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
“这件事闹了很久,影响面很广。”枫溪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说,这个案子移送后,街道还邀请区纪委监委的同志来讲课,为村组干部剖析案例,加强警示。
这一案件折射出的,是芦淞区纪委监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纪法保障的工作思路。一年来,区纪委监委发挥职能优势,将中心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重要内容,并通过查办职务犯罪、下发监察建议书以及督查、约谈等多种形式,为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提供有力保障,取得明显成效。
增强群众在反腐倡廉中的获得感
剑指基层“微腐败”,守牢群众“钱袋子”。
“真没想到,6年前违规申请低保的事情,都被区纪委查出来了。”白关镇双福村一位村民在看到案例通报后说。
今年初,芦淞区纪委监委在办案过程中,发现一条违规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线索。按照扶贫领域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要求,立即成立办案组进行核查,最终4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今年以来,芦淞区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作为专项治理重点,紧盯扶贫和民生资金,全面摸排、深挖细查,一批问题线索得到有力处置,两个专项治理共立案27件,党纪政务处分18人,组织处理68人,追缴资金5000元。芦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邹建平表示:“对胆敢向扶贫、民生款物伸手的,一律加重处理。吞进去的,要吐出来;‘拔了的毛’,要还回去。”
“互联网+监督”让“微腐败”无处藏身。
“大数据碰撞交办疑似违规线索978条,查实261条,涉及区、镇(街道)、村(社区)相关责任人67人。”12月8日,在芦淞区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上,办案人员汇报了调查结果。
这是一起耗时数月之久的初核,先后有15名纪检监察干部参与调查,累计谈话百余人次,案卷资料厚达40厘米,补充调查多达5次,全区民政系统几乎“全军覆没”。最终,7名责任人被党纪政务立案,4人被诫勉谈话,谈话提醒人数多达56人。
“案件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反映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充分显现了‘互联网+监督’的强大威力。”芦淞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的手段织密了群众监督网,大数据让“微腐败”现出原形。
下转A2版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