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破题 以水润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龙会彦 刘小花

    四年会战,株洲顺利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以水破题、以水润城”的生动实践,给株洲这座老工业城市带来哪些变化?

    近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梳理。

    【关键词】 靓

    深秋的万丰湖,碧波荡漾,亭台楼阁中,小桥流水旁,引来市民拍照晒图,休闲小憩。这样的“水景观+文化+休闲+观光”生态水系工程,不仅扮靓了城市的颜值,也增添了城市气质。

    坚持治水与治土、治气、治山、治岸等统筹推进,“一江两水”水质持续好转,湘江水质由地表水Ⅲ类标准提升为Ⅱ类,下河游泳和江边钓鱼的人多了,城乡水系作为地域空间大生态系统的“生态桥”作用更加凸显。

    一个对比数据更有说服力。去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两个半月,今年1至10月优良天气率达84%。

    因为有水的浸润、水的点缀,株洲由曾经的“黑乎乎灰蒙蒙”蝶变成“绿茵茵水灵灵”。

    【关键词】 净

    在攸县莲塘坳镇先锋村,61岁的张东开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流进了洗脸池。“以前要步行十多分钟从井里挑水,遇到下雨天都是用泥巴水。”张东开告诉记者,村里建的安全饮水工程,给老百姓带来了大实惠。

    水利工程,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市坚持以水兴农、以水兴产、以水兴村,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防洪抗旱减灾保障工程等水利扶贫工程建设,助推了全市2018年提前实现整体脱贫、同步全面小康。

    自2015年以来,我市累计让45.2万人喝上了干净水、幸福水,还通过推进“文化+水利”工程建设,打造了一大批遍布城乡、独具特色的水景观、水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关键词】 绿

    走进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小溪里水流清澈见底,沿岸绿坡更添生气。“我们试点雨污分流,从源头护水。”村支书付铁棉介绍,村里实施了垃圾分类,对周边企业、村民排放的污水进行截污分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坚持以水定产,立足水生态文明建设来算环保账、发展账,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曾经支撑株洲发展的化工、有色冶炼等传统产业逐渐退出,“中国动力谷”挺起了株洲工业发展的脊梁,一批绿色两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株洲成功脱下“污染服”,换上“生态装”。

    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12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走出了一条高耗能向低耗能、黑色向绿色、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活

    醴陵市长庆示范区辖区内有5座小二型水库,小河流众多,当地把河长制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优先选聘贫困户担任河道协管员。“年龄大了外出务工没人要,现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69岁的贫困户兰寿明说,每天在河流水库巡查保洁,这份工作让人踏实。

    把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与河长制相结合,我市425条河流、964座湖泊水库都有了“管家”,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没人管”到“有人管”的转变。

    我市还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实施方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明确了“四战两行动”(即: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攻坚战,国土绿化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实现了从单一治理到系统整治的转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