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为后人踏出金光大道。
1984年5月,北京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株洲电子研究所“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制”的科技体制改革经验被写进了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
斗转星移,株洲电子研究所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改革的铺路石。这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株洲人逐浪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实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配套“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与后劲,促进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其经验在全国推广;攸县农民入股兴办乡镇企业,首创股份合作制经济雏形。
上世纪90年代,率先在全省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综合试点改革,“抓大放小”的经验与减轻企业负担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领导的称赞。
迈入新世纪,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以“两个置换”为中心的国企改制,推行以现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系列改革,招投标“同城合一”的监管模式被中纪委、监察部高度评价……
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业生产到城市管理、商贸流通、社会民生,改革向诸多领域拓展、延伸、深化。
今年8月,市民谭君从开发商手中拿到新房钥匙,同时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不动产权证,成为全省率先推行“交房即可交证”服务改革的首批受益者。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我市政府各部门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重点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步步推进,一些啃硬骨、涉险滩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一些事关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大事难事实事办成见效释放改革红利。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系列金字招牌,株洲·中国动力谷等大手笔,见证着株洲改革攻坚的雄心、力度与实效。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潮起浪涌中,老百姓的福祉不断厚植,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今年9月,2018年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吸引15个省份的349家陶瓷企业、31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家(位)陶瓷企业和大师参加。开放的大合唱,在株洲大地不断奏响。
株洲地处中部内陆,不被内陆意识束缚,开发与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拓展开放空间,提升开放水平。开发沉睡的河西,设立株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应运而生,打造核心增长极,再造了一个新株洲;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双百城市”建设目标迅速实现;主动对接长沙、湘潭,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落实“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向东向南拓展,扮靓“湖南东大门”;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株洲经开区成立运行,株洲县撤县设区成功获批……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北上广深”等城市因地域优势、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而崛起,那么四十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对于具备产业积淀与技术优势的株洲而言,毫无疑问是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广阔的国际舞台上频频闪动着株洲的身影。
马来西亚西北部霹雳州的小城华都牙也,中国铁路轨道装备整车首个海外制造基地——中车株机马来西亚制造基地坐落在这,这座“超级铁路工厂”与设在吉隆坡的维保4S店,成为中车株机服务东盟市场的桥头堡。
从单一产品输出,升级到“产品+技术+制造+服务”全链条输出,中车株机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中车株洲所,以海外并购实现“技术+市场”扩张的奇袭之路,跨国化指数居国内企业前列。
开放的是大门,敞开的是胸襟,赢得的是市场。
看——全国每4条女裤中,就有1条产自芦淞;醴陵的陶瓷产品,销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圆了株洲千亿产业梦,产品畅销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已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
株洲融入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拥抱自信的株洲。
担当之责越砥越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回眸40年,株洲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新路、好路,靠的是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勇气,靠的是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的担当,靠的是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作风,靠的是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绝没有出路,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追求和向往,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坚定改革开放信念不动摇,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改革,在更高的层次上扩大开放,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担当与使命。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改革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根主线。
株洲是改革的热土,国家寄予厚望,赋予了一系列改革试点的重任。我们要以更主动的担当,更积极地作为,在“两型社会”创建中突破,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立功,在“中国制造2025”上出力,在城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上攻坚,在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建设、文化消费等方面探路,努力打造成功样板,提供改革试点经验。
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根”。省委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这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大竞速。我们要积极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对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抓好“五个100”项目;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提升效率效能,在实体经济与产业项目建设中展现株洲的担当与作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份责任担到底,一鼓作气抓到底,一往无前干到底。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前行!
东风吹来满眼春。40年前,改革开放绽放的一声春雷,催醒了万物,沸腾了神州,开启了富民强国之路。
40年风雷激荡,40年波澜壮阔。株洲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打破思想禁区的禁锢,破除僵化体制的束缚,推改革气势如虹,促开放风生水起。今年6月,株洲同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一道,成为全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抒写了株洲日新月异的一幕幕篇章,奏响了株洲发展史上一个个强音。
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总策划:赵先辉 颜青春
统 筹:罗 峰
执 行:谢中良 李支国
照 片:谭清云 谭浩瀚 刘 震
版 式:左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