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茶农站台引发诗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还朝,初为起居舍人,也就是“掌记天子言行,制诰德音,四时气候,四方符瑞。”(《宋史·职官志》),过起了“上樽日日泻黄封,赐茗时时开小凤”的生活,常常有皇帝和太后的赏赐,喝的茶越发精致。他在做中书舍人和知制诰时,每天要代表皇帝、太后发布各种奖励、慰劳、赏赐的文件,叫做“口宣”。

    查检《苏轼文集》,涉及“茶药”的“口宣”超过了30条,可见,茶在当时宋朝内政外交、士民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无上尊荣的背后隐藏着随时袭来的危机,苏轼危立魂惊之中,竟然思考起“收身早晚回”的问题来。黄庭坚送双井茶给他,劝他抽身而出,归隐山林。苏轼似乎被说服了。但后来,苏轼苏辙兄弟,还是先后为“茶”站台,甚至一度把自己的人生境遇与为“茶”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熙宁、元丰年间,一群苛酷之臣经营四川茶马,变本加厉,到元祐元年秋,即有人上奏朝廷,言“陆师闵茶法为川陕所害,廉奏罢其太甚者”。

    苏辙元祐元年官右司谏,是年七月二十四日疏《论蜀茶五害状》。“乌台诗案”后,苏轼身陷囹圄,苏辙上《为兄轼下狱上书》云“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一语,即震慑于心,而同其情。但是苏辙当时所救者,至亲兄长。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这篇《论蜀茶五害状》,发现苏辙的胸襟,由爱一人及爱天下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苏轼当年怜农,遭遇“诗案”,然苏辙之同情西蜀茶农,与苏轼异曲同工。宋之后,为三苏所立祠者遍布,香烟不断。

    (原载《文史天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