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信访志》序言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修志鉴今,以启未来。《株洲市信访志》把握历史脉动,注入新时代新特点新思想,紧扣30多年信访工作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全景记录株洲信访工作情况,寓存史、资政、育人于一体,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扩大信访史志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信访活动始自原始社会末期。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尧舜执政时期曾设“诽谤之木”“敢谏之鼓”,以听取社会成员对时政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看作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的萌芽。到了西周,设立了“肺石”“路鼓”制度,据《周礼》记载,凡没有兄弟、子孙及老幼者无法申冤,可以在肺石(形状如肺的红色石头)上站三天,得以上达冤情;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敲击专门设置于宫殿的路鼓(四面鼓),直接向最高统治者反映冤情或重要情况。魏晋时期开始,“路鼓”演变为“登闻鼓”,之后北齐开始的邀车驾,汉代开始的上表,一直沿用至清代。到了清代,“击鼓鸣冤”“告御状”等方式,被统称为“京控”。这些对于减少冤假错案,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植根于人治思想、信权不信法的信访理念,也在中国扎根极深,枝繁叶茂。

    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1927年11月28日,在茶陵县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工农兵政府,新政府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县政府内设立了相关的信访工作办事机构,同时还恢复了农会、妇代会,增设工会、共青团、儿童团、士兵委员会等群团组织机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纷纷参与新政权的建设,积极上访建言献策。建国初期,毛泽东在《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的批示中强调:“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至此,信访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合法途径和重要方式之一,成为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信访情况的新变化。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切实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化解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的批示,彰显了坚定的人民立场,明确了信访工作推动解决群众问题的鲜明导向。近年来,全市各级信访干部忠实履行“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神圣使命,在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党对信访工作的绝对领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信访工作的落脚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访制度的创新发展,努力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信访工作全过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

    是为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