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体育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兴则国运兴,体育强则民族强。
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文化、体育“颜值”不断刷新,“形象”不断提升,品牌深入人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功,并在集中评审中取得中部地区第一的优异成绩;周周乐广场、“E线送书”、攸县“门前三小”等做法,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市民对株洲文体工作满意度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40年,改变的不只是物质生活,株洲文化、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株洲人的生活多姿多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
文体场地村村有,惠民活动日日新
2
文艺创作走向“高峰”,
株洲故事“唱响”全国
七十年代后期,株洲文艺创作冲破了“文革”的桎梏,走向全面复苏。
全国第一个歌词创作组织——潇湘词社,全国第一张专门以发表歌词作品和理论文章为主的报纸——《潇湘词报》均出自株洲。八十年代,轻歌剧《小巷歌声》晋京演出,打响了株洲戏剧走向全国的第一炮。此后,株洲的艺术创作佳作不断,《从前有座山》《红藤草》先后获得首届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十八大以来,株洲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每年创作推出大戏2至5台,美术书法摄影作品500多件,音乐作品30多首。
大型音乐剧《天使合唱团》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民族歌剧《英·雄》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扶持的九部民族歌剧之一。10月,该剧获得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巡演43场,实现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推动株洲的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走出了一条接地气、惠民生、可持续的提质增效之路。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为先。2015年以来,株洲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建成了神农大剧院,完成了市文化馆改扩建,启动了市博物馆和美术馆搬迁,新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6个,建成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41个,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5283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582套,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1330套,实现了村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形成较为健全的五级全民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近年来,株洲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文体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年均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举办公益讲座200余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3000余个,培养品牌服务项目60多个。其中,“周周乐”坚持20多年,惠及观众600余万人次,“株洲读书月”连续举办十一届,城市阅读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而“湘江边上的旧书摊”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读书界有影响的人文景观。
株洲采取PPP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韵动株洲”综合文体服务云和“智慧文化岛”,成为运用“互联网+”打造“精神阵地”的成功示范。株洲探索了“文化+电商”“文化+旅游”“文化扶贫宝”等文化精准扶贫模式,开展“罗霄放歌”,建立覆盖湘赣两省四市九县的区域文化展演机制,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公益巡演,让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百姓平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
竞技体育全省领先,
全民健身舞出新风
体育成为激励株洲人前行的精神力量。
40年来,株洲打造了市体校、市少儿体校等多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皮划艇、赛艇、摔跤、花样游泳、柔道、蹦床、篮球等项目上保持全省领先优势,并向国家队、省队培养输送了郑波、眭禄、李玄旭、包宜鑫、谭佳薪等一批优秀运动员。2018年第十三届省运会上取得86金92银79铜,金牌总数、总分稳居全省第三。
全民健身事业长足发展。40年前,工间操、运动会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如今,全市年均举办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120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753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体育指导员1.8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2%。单项体育协会和社团达到6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现在,公园广场上“大妈”成为主角;大大小小的运动场上,打球跑步的人群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跑团、健身俱乐部让人们可轻松找到志同道合的健身伙伴。全民健身舞出了时代律动,跑出了时代新风。
4
文物事业成果丰硕,
遗产保护创新突破
从1983年成立市文物工作队以来,株洲文物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市登记的文物点由1987年的556处上升到现在的2351处,总数跃居全省第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51处。全市馆藏文物从600件上升到4.6万余件,并确立了我市以恐龙化石、炎帝陵、茶陵石头古城、土地革命文物群、陶瓷大遗址、书院文物、工业文化遗产七大品牌为特色的文物资源体系,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不断丰富着城市文化底蕴。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馆由3家增至22家,更多的株洲人在历史中触摸时代的脉搏。
40年来,株洲结合地域历史特色,加强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共登录工业文化遗产200余处,突显了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文化特色。2018年,《株洲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获湖南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成为全省第一个工业遗产保护地方法规。40年来,株洲共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代表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3个,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3个,代表性传承人71人。
百万炎黄子孙赴炎陵寻根谒祖,炎帝陵祭典香火未断。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炎陵客家山歌、醴陵星子灯、白井剪纸走进校园,株洲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发展。
5
文化产业动能强劲,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政策、项目先行。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的意见》《株洲市实施文化提升战略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下发了《株洲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进了华强文化产业项目、中华茶祖文化园等文化产业项目。
到2017年,株洲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占GDP的比重的7.1%。
电影市场上升势头强劲。2017年全年票房1.28亿元,连续四年破亿元;陶瓷产业发展态势喜人,通过建设陶瓷工业园、陶瓷艺术城和举办陶瓷博览会,促进了陶瓷研发、生产、销售和陶瓷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和高雅文化艺术市场动能强劲。株洲方特二期梦幻王国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增加了新的力量,株洲声色艺术工厂项目形成了株洲独具特色的艺术创客中心,神农大剧院打造了“高雅艺术殿堂、品位生活标志、文化惠民窗口”的城市名片。体彩销售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13年的1.8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4亿元。
2017年,我市入选第一批第二次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整合全市文体资源,串联全市精品文体娱乐活动,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文化消费高潮,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消费。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
农村也能享受
和城市一样的文体服务
讲述人: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邓斌贵
我在株洲文体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对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文化和体育事业发生的变化,感同身受。
我出生在农村,上世纪70年代,找一本书是很难的,那个年代借一本书,走十几二十公里是常事。现在随着农家书屋在株洲每个村落的覆盖,看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随着数字阅读的发展和推广,农村也能享受和城市一样的读书服务。
那时候,农村的文化、体育活动很少,看个户外电影,要走十多里山路。现在农村变化大了,随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相继建成,基层的文化活动多了起来,不仅惠民电影送到每个村庄,还有文化辅导员对村民进行培训,在村里就能享受文化和体育培训服务。
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以前体育活动比较少,平常锻炼做工间操比较多,要不然就去湘江游泳。现在不一样了,株洲体育设施增多了,现在游泳我既可以去健身场馆,也可以通过“韵动株洲”手机平台,预约全市体育场馆,方便又快捷,还有专门的社会指导员对我进行指导。
场馆多了,能够参加的体育项目也不再单调,除了传统的游泳、广场舞,射箭、高尔夫、网球也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