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天元区经济社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民生保障领域,未来,天元区将如何在民生投入方面持续发力,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董巍:改革开放以来,天元区一直秉持“民生为本”的理念,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民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幸福天元”这个字眼体现在新区的各项事业中。近5年来,区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8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69%,极大地提升了民生福祉水平。
未来,天元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深入实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教育基本现代化、文化强区、健康天元、社会治理现代化等五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完善公共服务。启动东湖学校、菱溪中学、菱溪小学、天易长鸿实验学校、新马中学等学校建设,力争引进湖师大附中进区合作办学,加快化解城区大班额。实施名优校长、名优教师引进培育工程,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未来教育”实施途径,整体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启动村卫生室“两化五统一”三年建设计划。推进与市级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进行试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全面推进健康天元建设,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继续开展“万步有约”活动,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新模式。巩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抓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打造百姓大舞台、汽车文化节等文化体育品牌活动。
提高保障水平。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过渡试点,降低企业负担。提高被征地农民参保率,提高生活保障水平。落实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送岗下乡等活动,拓宽劳务协作渠道,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完善救助体系,继续实施特困人群特殊救助,改善区内困难家庭生活条件。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建好区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小湖塘医养结合示范点,推广“牛形山长者照护之家”等养老模式,建设幸福养老服务示范区。
加强社会治理。开展“党建领航·三社联动”大行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区食品安全监管中心”平台功能,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深入推进“法治天元”“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是加速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天元区在乡村振兴方面将有何“大动作”?
董巍: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以南部片区发展规划为引领,稳步推进“石三门”现代农业公园、雷打石农产品加工园、响水田园综合体、北京裕农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国应急谷”项目尽快落地。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一批高端的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模式,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支持村镇集团做大做强,提高农业产业开发能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天元区将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全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启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力争到2020年,所有村庄基本建成与美丽宜居目标相适应的农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村容村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今年,天元区出台了《关于鼓励引进培育现代农业人才的若干措施》,为加快吸引集聚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了政策支撑,下一步将通过招才引智,努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业人才队伍。
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天元区将进一步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民宿、主题酒店、亲子教育、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旅游项目,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力争2020年实现年接待旅客600万人次。
以改革为契机 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还是株洲高新区巨变的26年,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株洲高新区、天元区主要取得了哪些变化?
周建光:20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区三园”的格局、“职能归并,效能整合”的思路、“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使株洲高新区突破了发展的障碍和瓶颈。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紧扣市委“建设一谷三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战略部署,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以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核心区为中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领跑全市,各项工作保持全省领先,综合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高新区一流水平。
如今的高新区,发展核心版图从昔日3.78平方公里扩展至100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和在建区)。经济总量由建区之初的0.6亿元扩大到76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先后实现1000亿、2000亿的跨越。财政总收入在93万元的农场经济基础上起步,迈入近80亿元台阶。天元区在省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小康实现程度排名全省第6位。
如今的高新区,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的“3+5+2”产业发展体系日益壮大,彰显中国水平。天台科技工业园、栗雨科技工业园、新马创新城、天易科技城等产业新城竞相崛起,南向发展态势已经呈现。北汽株洲分公司、中国电子长城电脑基地相继落户,“两机”重大专项、中车三大研究院等国家级重大项目陆续建设。园区企业加快“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化,株洲·中国动力谷,世界正瞩目。
如今的高新区,成功摘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国字号招牌。先后搭建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天易科技城自主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24家、省级65家,院士工作站(点)14家。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1+7+4”政策重磅出台,“一门受理、一次办结”的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园区增量配售电改革纳入全国第二批试点,创设和参与产业基金15支,规模超过100亿元,园区+产业+资本不断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补短板、降成本上取得较好成效。
如今的高新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先进区” 成功创建,全省“教育强区” 率先建成,“省文明城区”“省平安区” 连续获得,社会治理和服务成效明显。七座大桥横跨湘江,以天台路、株洲大道为核心的“七纵四横”道路网格基本形成。330亩的神农湖、430亩的栗雨湖、2000亩的万丰湖先后高水准建成,生产、生活配套日趋完善,让园区更像景区;城市提质加速推进,交通畅通工程等“五大行动”全面推动,厕所革命即将铺开,让城区更像客厅;乡村振兴在行动,以响水村为引爆点的“石三门”现代农业公园拉开帷幕,让农村更像花园。
记者: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株洲高新区作为株洲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将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精准发力?
周建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深化改革成为“最强音”,株洲高新区正以此为契机,统筹抓好各项改革任务。抓招商机制改革,推行公司化招商、委托制招商,探索以市场化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招商为辅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国有企业改革转型,明确区属国有企业发展定位,依法厘清政企边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制所有制经济,加快实现市场化转型,推动其迅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抓创新机制改革,整合创新创业机构和资源,实行多元化、市场化投资运营,力争加快建成“创新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生态体系,推动株洲高新区“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服务机构改革,整合金融团队和资源,组建动力谷产业投资发展公司,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招商引资、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加快全省“证照分离”试点,做到“企业有呼声,我们有行动;百姓有期待,我们有呼应”,以我们的辛苦换取企业和百姓的方便。抓好园区配售电改革,加快联合体组建,更好服务园区企业,降低园区企业用电成本。坚持以创全省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当好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一如既往为企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抓好产业项目建设。省委、市委、区委把今年确定为产业项目建设年,核心都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继续以产业项目建设年为抓手,为经济发展注入高质量动能。推行“公司制”园区招商机制,突出平台公司产业招商的主体责任;严格实行挂旗督战,全面推行“一单四制”;深入推进“清低治违”行动,清理一批闲置土地、储备一批产业用地、新建一批标准厂房,保障项目能高效落地。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在实施“双创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实施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行动,用好用活“双创”人才政策,围绕省、市重点科技人才引进目标,着力引进一批“顶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铺天盖地”的青年创新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努力打造以“基础性人才、科技型人才、高端领军型人才”为支撑的多层次人才体系。充分整合和利用湖南工大、职业技术院校等人才资源,采取厂校研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等方式,让这批变量人才更多地就近择业、本土孵化。
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株洲高新区受益于改革创新,也一直用改革创新推动着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健全互通互融、互享互用的资源整合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动力谷”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集聚作用和孵化作用,加快动力谷产业创新引领中心规划建设,推动轨道交通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中欧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合作建立中国动力谷·美国硅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美国云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德国碳纤维谷创新平台等离岸创新中心,迈出了国际化合作的坚实步伐。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3+5+2”产业体系核心技术攻坚与成果转化。进一步健全园区配套服务,完善饮食、住宿、交通、学习和休闲配套设施,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14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6000元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基本现代化发展要求。
以创新为动力 增强园区竞争力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将从哪些方面着重抓好创新?
朱振湘:近年来,株洲高新区抢抓“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机遇,围绕“株洲·中国动力谷”的产业体系,出台“1+7+4”产业招商和投资促进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着力构建“3+5+2”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体系升级、链条升级、品牌升级,株洲高新区的影响力、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站在新的起点,为充分发挥高新区在株洲“一谷三区”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新动能,主要抓好以下三个重点:一是推智能制造转型。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转型,实现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化、集群化、高端化。二是引特色产业聚集。立足产业特色基础,突出龙头带动,全面推进中车三大研究院、两机重大专项、北汽株洲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三大千亿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三大动力产业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着力培优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动力产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区特色产业优势。力争到2020年,三大新兴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三是促对外开放合作。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和习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硬质合金、航空装备等产业的先发优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产业资本的深度对接与合作,助推株洲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享誉海内外的动力之都。
记者: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创新的主要载体。株洲高新区一直稳居全省园区前三。新时代,新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新区在园区发展方面将作何突破?
朱振湘:致力于片区开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新马片区突出万丰国际健康产业小镇的打造,引入核心配套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增强新马片区产业辐射能力,提升对长株潭地区的吸引力。汽车博览园以展示中心和F2汽车赛车场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尽早形成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栗雨片区以总部壹号为中心,结合周边土地开发形成区域产融服务中心。加快天易片区开发,重点建设自主创业园、五云峰国际生态新城,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筹划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整合神农城、万丰湖等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创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完善神农绿轴、湘水湾、月塘生态新城配套建设。
致力于提质提效,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立足株洲“3+5+2”产业体系新构想,壮大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健康食品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领导联点机制,加强调度考核,确保每个季度有一批工业项目开工、一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强力推动园区闲置土地清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致力于招才引智,培育产业高端人才。着力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实力央企的合作,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推动三大优势产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遍栽产业“梧桐树”,引得“凤凰”竞相栖。立足国内领先、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全力打造“磁力”强大、众望所归的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以“双创人才计划”为依托,着力构建高规格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高起点的人才政策服务体系、最有效益的人才投入经费保障机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优质的环境,努力把新区加快建设成为人才创业高地。
策 划:颜青春 谢维红
统 筹:尹二荣
执 行:胡 乐
导读:
B2-B3 勇立潮头,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全面发展
B4 不忘初心,全力编实织牢民生保障网
本版图片均由天元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