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朱洁 俞强年
株洲晚报记者 伍靖雯
通讯员/城关
株洲日报讯 《株洲市城区厕所革命(2018-2019年)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近日出台,《方案》提出新建、改造和开放各200座公厕,保证城区500米内有公厕。为何是“各200座”?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城管委“厕所革命”相关负责人。
新建200座:人流量大的“黄金地段”是重点区域
对照国家住建部《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要求,结合我市用地实际情况,城区共需公厕564座。但目前城区只有256座公厕(其中环卫统建统管公厕136座,社会公厕120座),需求缺口达308座。
市创文办督查组专题调研认为,这与原来我们规划滞后、公厕只拆不建等因素有关。
规划方面。该督查组在城市各区分别选择了一段5公里道路沿街步行清查,发现公厕数量严重不足。比如人流量较大的天元区泰山路,沿线5.3公里范围内只有6座公厕;武广高铁株洲西站周边5公里范围内没有一座公厕。另外,云龙示范区对外开放的环卫公厕仅有2座,人流密集的株洲职教城周边没有公厕。
另一方面,旧城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对公厕只拆不建导致公厕数量逐年减少。“一些建设在主要路段的公厕被拆除,留下的大多位置偏僻隐蔽。”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规划布局,是实施厕所革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市城管委“厕所革命”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新建方案,重点考量人流密度等因素,将‘街两旁、江两岸、桥底下、公园里、市场中’这类‘黄金地段’作为厕所革命的重点区域。”
改造200座:环卫管养公厕要改,大批社会公厕也要改
城区由环卫管养的136座公厕中,有116座是2008年以前建成的,设施已经陈旧老化,没有一座符合最新的国家一类公厕标准。另外,不少社会公厕(如学校、医院、加气站内)也没有提标。近年一些新建的学校,采用的仍然是“通槽式”厕所。“我们在调查时,就有学生反映,不习惯这种如厕环境,‘宁愿少喝水,也要憋回家上厕所’。”该负责人介绍。
针对这些问题,《方案》明确将提质85座环卫管养的公厕,另外将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公园、加气站等人流量大、如厕需求高的社会公厕纳入重点改造范围。比如芦淞市场群内将改造10座公厕,株洲长途汽车站、中心汽车站公厕也将得到改造,另外还有8所学校、8个医院的公厕也即将提质。
开放200座:引导共建共享,开放的单位要有标识
“光靠资金投入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需要落到共建共享上来。”市城管委“厕所革命”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厕所革命”除了新建、改造,还要挖掘存量。
在不久前举行的“厕所革命”座谈会上,株洲银监分局有关负责人就表态,对全市的银行服务窗口开展专项检查,让符合相关要求的公厕对市民开放。
市城管委“厕所革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单位或企业,并不拒绝市民前去使用厕所,但没有明显的公厕对外开放标识。“我们希望通过挂牌的方式,加快推动开放社会公厕,确保城区达到500米内有公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