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强“造血”,就业扶贫拔“穷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邹怡敏 通讯员/文杏

    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是贫困群众树立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信心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株洲县扎实推进“四个一批”行动,即根据贫困劳动力个人就业意愿、劳动能力等实情,通过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爱心基地定向安置一批、公益性岗位政府托底一批、技能培训助自主择业创业一批等方式,帮助全县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增强自主“造血”能力,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

    截至目前,该县有2326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173人实现稳定就业,5人未就业但有就业意愿,县人社局正在对其进行“311”就业扶贫服务,即免费提供3次就业机会、1次职业指导、1次就业培训,促成其尽快实现就业。

    搭建对接平台, 劳务协作输出一批

    12月3日早上7点40分,送了女儿上学后,渌口村关口组的黄华回到村里,开始清扫自己负责的保洁区域。自今年4月被安排到村上的公益性岗位后,她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几年前,黄华的丈夫因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后不幸偏瘫,失去了劳动力。为照顾丈夫,她无法外出打工,家境贫困的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现在我在村上做保洁员,一个月能拿到1430元,还能照顾丈夫和女儿,每月还有低保补助几百元。”黄华说,是扶贫的好政策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精准识贫工作中,株洲县发现有些贫困户家庭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但具备一定劳动能力,还有些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他们有强烈的脱贫意愿,如何帮助这类群体脱贫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成为必然之选。

    该县出台相关方案,核定具体补贴标准,将公益性岗位设置与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相结合,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因地制宜开发出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计划投入3000万元,实现2018年至2020年每年托底安置326个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目标。

    该县对公益性岗位的聘用管理、岗位职责等提出明确要求和管理规范,要求必须以镇为用人责任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强化考核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有责任心、有实际需要的贫困户上岗。

    截至目前,该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295个,今年前9个月拨付公益性岗位资金251万元。

    强化技能培训, 自主择业创业一批

    “春风行动”送岗下乡。 熊军 供图

    培育爱心基地, 精准定向吸纳一批

    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企业上班。 朱刚 摄

    现年47岁的周学文是龙船镇堂市村人,其父亲年事已高且生病需要长期治疗,女儿在读高中,全家靠他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8月,在县人社局组织下,周学文报名参加了新希望焊接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免费焊工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周学文考取了焊工职业资格证和特种作业操作证。在毕业求职招聘会上,他成功通过了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的入职考试。

    “现在我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加上政府给予的危房改造款,我相信很快可以建好新房了!”

    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缺少谋生手段。他们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固然重要,政府加大力度,帮助提高他们素质、转变其思想观念,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增加其内生动力更是关键所在。

    围绕“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该县以技能提升、特色培训为着力点,全面摸排掌握用工需求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意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当前就业环境和岗位需求,精心设置焊工、厨师等8个培训工种,免费提供202个培训项目,贫困户参加市爱心培训机构和县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扶贫技能培训,该县还按照实际培训天数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

    为鼓励贫困户自主择业,该县还明确,自行乘用交通工具跨区域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按照省外、市外省内、县外市内等不同路程,分别给予400元、200元、100元的交通补贴,每人每年可申报一次。贫困劳动力持劳动用工合同(就业协议)到各村委会登记申请,经村、镇、县扶贫办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交通补贴通过“扶贫明白卡”直接拨付到人。2017年,该县拨付跨区域交通补贴93人,2018年预计有90人。

    截至目前,该县通过自主择业实现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1731人,占比77%。

    脱贫致富的道路有很多条,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无疑是实现“真脱贫”的有效路径。株洲县围绕精准二字,多措并举,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了幸福,实现安居乐业,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不竭动力。

    10月17日上午,株洲县人社局在中央时代广场举办“就业扶贫行动日”专场招聘会。14家企业提供46个工种600多个岗位,52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

    “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和组织化的劳务输出,已成为盘活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为城乡产业发展提供生力军的必然选择。”株洲县人社局局长龙东明说。

    如何帮助贫困户找到合适的岗位、增加前进的动力?该县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劳务协作和劳务对接。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该县人社局与市人社局签订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协议每年为该县提供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2400个;2017年,与5家市就业扶贫爱心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培训+就业”的模式输出贫困劳动力。

    及时发布用工信息。该县人社局走进用工企业,收集和筛选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在政府官方网站、掌上渌口APP、渌湘人社微信公众号及镇村人流集中的场所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同时,不定期组织招工企业走进镇村现场招聘。近年来,该县共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6场。

    今年8月,该县启动农村劳务经纪人认定工作,鼓励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具有合法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等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按每成功介绍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给予200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

    搞好劳务协作脱贫,除了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稳岗,还要提供精准服务。该县利用网络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及就业去向等情况,对贫困人口的就业情况、工作变动等做到了手中有账、心中有数。

    12月1日,位于南洲镇横江村的福岭木业生产车间,贫困户黄金花戴着手套,正忙着拼接免漆板。因儿子患病失去劳动能力,52岁的她异常珍视这份工作,干活十分卖力。

    2017年,随着福岭木业落地横江村,周边200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工资超过3200元,其中像黄金花一样的贫困劳动力,就有几十个。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株洲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下,当地越来越多的企业站了出来,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采取直接帮扶、安置就业、科学培训等方式,参与脱贫工作。

    塘改种养殖合作社,常年提供就业岗位55个,辐射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就业,被评为“2016年度湖南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优质初创企业”;湘赤食品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承接槟榔去核业务,吸纳贫困对象30多人;南烟岩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了苗木基地、茶叶示范园、油茶育苗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安排贫困劳动力20余人……现在,企业“就业脱贫加速器”的效应越来越明显。

    为带动更多企业接纳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该县人社局组织开展“就业扶贫爱心基地”创建工作,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单位,该县明确给予政策奖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即按其为贫困劳动力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部分),按其安置贫困劳动力的数量和用工时间,以政府购买就业的方式,给予每年每岗4800元,两项合计不超过20万元的就业服务补助,降低工作标准的单位,将建立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

    目前,该县已创建13家“就业扶贫爱心基地”,提供扶贫专岗582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