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通讯员/谭小洋
今年以来,株洲高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集龙头项目,推进株洲·中国动力谷核心区建设。
前三季度,株洲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30亿元,增长9.6%。1月至11月,园区新签项目156个,合同引资491.6亿元。
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
前不久,奇点汽车高品质智能电动商用车基地在新马工业园正式动工。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5万台、年产值100亿元的纯电动智能商用汽车生产基地。
园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项目来支撑。今年以来,株洲高新区紧紧围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特色产业布局,持续优化“3+3+1”产业体系开展精准招商、招大引强。
全面实施精准招商,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聚焦龙头项目,锁定“500强”“央字头”“国字号”以及行业百强企业,坚持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今年以来,6个招商产业小组外出招商400余批次,邀请客商前来考察近千批次,重大产业项目接连落地。
1月至11月,株洲高新区新签项目156个,合同引资491.6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3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株洲信息港、奇点汽车株洲生产基地、丰树物流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户,岱勒新材等8个市级实施项目全部完成。
“马上就办”提速服务效能
“1天内领到营业执照,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却在株洲高新区实现了。”株洲岱勒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更坚定了企业在园区长期发展的信心。
项目接连签约,如何保障落地的实效和质量?不断延伸的服务链条,成为株洲高新区项目推进背后的重要支撑,形成服务品牌。
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株洲高新区压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服务责任单位、一名项目联系员、一套时间任务计划”领导责任制,并将项目建设服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面子、票子、位子”挂钩,确保项目扎实落地履约,招商引资见实效。
推进“马上就办”成常态。作为全省唯一的“证照分离”试点国家级园区,今年10月8日起,株洲高新区25个部门的354项涉企事项,全部进驻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达到“大厅之外无审批”。
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园区先后组建或引进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9家科技银行、15家风投机构,主导和参与设立了11支产业创投基金,总金额达到50亿元。目前还在筹建一家大型园区产业投资公司。
不断优化的服务,成为助推项目落地、园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1月至11月,园区90个重点项目开工53个、竣工26个,完成投资148.58亿元。其中,昌龙汽车附件、湖南新能源机动车检测中心等一大批汽车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岱勒新材料、中铼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高产品附加值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创新方式整合各类资源
坚持创新引领,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多项问题,持续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创新人才引进来。今年,株洲高新区新引进特种合金增材制造中心项目、中成动力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总成项目等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平台项目30个,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累计突破200家。积极对接国内外顶尖专家团队,引进罗安、欧阳晓平、吴鑫华等12位国内外院士,在园区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点),园区新增高层次人才114名,中国动力谷专家人才库目前达到559名。
招才引智走出去。实施国际创新资源合作工程,株洲·中国动力谷与美国加州“硅谷”、西雅图“云谷”及德国“碳纤维谷”建立“四谷”联动机制,合作建立中国动力谷·美国硅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美国云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德国碳纤维谷创新平台等离岸创新中心,在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加快科创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搭建。全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家,产业转型升级效率进一步提升。
强化要素保障。今年以来,该园区加大低效和闲置土地开发利用,17处低效用地正在改造,已收回和启动建设“闲置土地”2632.87亩。大胆创新,试点“以村为实施责任主体的新征拆模式”和“限时连片腾地奖”,加大征拆力度,全区征地拆迁完成交地54宗,交地面积5051亩,其中产业类项目28宗,交地面积4427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