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谭清云 文/温琳
三五步走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唱一曲湖湘花鼓,舞一段梨园传奇。
在株洲幼儿师范学校,一群十六七岁花季少年,正接过前辈的衣钵,为湖湘花鼓添一段传奇。
11月末的一天,天气微寒,天刚朦朦亮,这群少年已经起床,正腿、踢腿、下腰、虎跳、开腔……开始了一天的练功。
2016年市戏剧传承中心与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创办了湖南省首家三年制中专建制戏曲表演班,第一期学员是从1000多名学生当中,经过三轮选拔精心挑选出来的“戏苗”。
17岁的楚舒婷是“戏苗”中的一个,因为家人是戏曲爱好者,她从小爱上了戏曲,长大后她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花鼓戏演员。但成为一名花鼓戏演员并不容易,身段、台步等基本功得每天练,还要像其他学生一般兼顾文化课,练唱腔到深夜更是常事。“因为我们是从零开始,成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楚舒婷的一招一式已经颇有味道,也有人因不能坚持而选择离开,原本34人的戏曲表演班只剩21人。
目前株洲有近70个戏曲团,其中5个是专业的,其它都是民间团体,而且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花鼓戏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而开设戏曲表演班则让这门艺术播下新的种子。“让学生成为地方瑰宝的接班人。”市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彭程希望,戏曲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涌现出一批“唱念做打”样样在行的戏曲娃,让湖南花鼓戏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所以,戏曲表演班的学生除了在大课堂学习外,由市戏剧传承中心专业演员担任专职教师,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进行专门的授课、授戏。杨小妹是其中一名专职教师,对于这群戏苗的授课,不再是以往“梨园式”的古典教育,还加入了声乐、舞蹈、表演等现代艺术课,“希望他们除了传承,更加注重创新和发扬。”
今年75岁的李远已经唱了60多年的戏,他经历过株洲票友为看戏而万人空巷,现在却逐渐在凋零的过程,“甚至都找不到人传承衣钵”。不过,现在好了,戏曲开始走进校园,这门艺术有了新鲜的热血注入。望着窗外正在练唱腔的“戏苗”,李远欣慰地笑了,他即将离开的舞台有新人登台了。
曲意浓
6
身段的练习至关重要,是戏曲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内心活动的手段。
1
梨园传薪
2
课堂上,老师在逐字逐句地给学生抠戏,以便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7
课前开嗓。
3
经过两年来的训练,下腰等活已难不倒这名200多斤的学员。
8
练功课上,一位学生在教室中“飞跃”。
4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5
台步的练习,让鞋子成了日常最大的消耗品。
9
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戏曲对妆容甚是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