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清初有一位不要国家俸禄,不收传主后人贿赂,专心修成《明史》的史学大家万斯同。万斯同幼年聪慧异常,十四五岁时,他已遍读家中藏书;十七岁那年,其父又送他和诸兄一起受业于浙东学派的一代宗师黄宗羲,成为黄最得力弟子。后来有机会专门研读了明十五朝实录。为他以后编纂明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是正如其师黄宗羲一样,万斯同也重气节,不愿为清廷的官。1678年,有大臣推举万斯同考博学鸿词科,他坚辞。1679年,大学士徐元文任修明史馆总裁,又荐他入馆,他开始仍不愿去,但老师黄宗羲觉得这是挽救明史的好机会,劝他赴京。送别时,黄宗羲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的名言相赠鼓励他。当时,凡入史馆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禄,但万斯同赴京后,只寓居于徐元文家,不受官职,不受俸禄,以布衣身份入馆修《明史》,担任实际上的主编,前后达十九年。
万斯同对明史情有独钟,研究深入,编纂严谨。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载:有个运粮饷的官员,半路上遇到强盗,吓得逃到山里而死。死者的孙子怀藏白银,送给万斯同,请求他把死者附在《忠义传》里。万斯同说道:“史家之笔是中流砥柱,歪曲不得。你想让我当第二个陈寿吗?”一脉相承的是,后来万斯同的侄子万言,又参加了《明史》的编撰工作,专门负责写明崇祯长编。好多当时重臣的后人,纷纷入京贿赂他,求他美化其先祖,以减轻其先人的罪责,万言当即严词拒绝说:“史家之笔金不换,你们不知道我的为人,难道不知道我叔叔的为人吗?”来贿赂的人都羞愧而退。
正是有了这样的气节和操守,万斯同编著的《明史》在廿四史中,被看成除了“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外最好的史著。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万斯同的500卷本《明史稿》被删改编辑成332卷的《明史》,虽然没有署万斯同的名字,可是历史是公正的,大家仍然记住了这位以布衣入馆的一代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