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孝亲礼”公益讲座现场,孩子们给父母敬茶
“孝亲礼”公益讲座现场,主讲人旷晓君展示“戏彩娱亲”画作
左手在上,双手交叠,双臂抱成弧形置于胸前,高揖于额头,然后身体鞠躬90度,面前是孔子的画像……老师在前示范,身后是20多个年龄不一的孩子,齐齐向孔子像鞠躬行礼。
这是3月3日九畹书院举办的“孝亲礼”公益讲座现场一幕,主讲人旷晓君从礼义、礼容、礼法三方面,给到场的家长、孩子阐释了“孝亲礼”的整套流程,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拟定的课程中,她拟将更多的传统国学知识通过形式不一的活动传递下去。
孜孜不倦的国学爱好者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
传统孝亲文化,与国学息息相关。国学,本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则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体系。
近些年来,“国学”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热潮。“国学”、“国学讲座”、“国学班”、“国学培训”,犹如田野里的春草,蓬勃而繁茂。伴随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背景,国学已开始从个人到高校、学术团体,从专家学者到地方政府部门都在举办各种形式的国学文化大讲堂(讲座),国学已开始进入了蓬勃复兴的时代。
很显然,成长期的旷晓君并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那会儿热的是“西学”,父母也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并无刻意引导,唯一的例外来自个人爱好,写写画画和摆弄针线的缝缝补补,也不过小女生无伤大雅的小情趣,难得的是,将这情趣一直保持到成年,并进入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就读,将爱好变成了专业。
上大学的旷晓君又迷上了旗袍,书上有样板,买来料子自己做,式样裁剪,图文刺绣,虽归于手艺范畴,却也与传统文化素养息息相关,扎染、蜡染、湘绣……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入门不难,真要深入进去,还得古书里钻研。这之后玩茶艺,画国画,终归未脱传统文化之窠臼,又恰逢近些年自上而下的“国学热”,很自然便成了“国学”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从自家儿子做起的“国学”教育
九畹书院将“国学”公益培训交给旷晓君,她自称深感责任很重。
不管是钻研旗袍刺绣,还是茶艺、国画,都是个人层面的“国学”践行,属于“修身”之小道,如何推而广之,这是一道难题。她想起首先拿儿子做实验。
旷晓君说,这一代的孩子比之上一代,物资充裕太多,独生子女居多数,长辈溺爱,自然有些闹腾,最让她担忧的是,现在大多孩子爱玩电脑,就算听到父母呼唤都不答理,孩子常常都会是一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状态。他们并不懂得这其实是一种大不敬大不孝的行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中最基本的对待父母的礼仪规范。可自己的儿子却做不到,这让她忧心,她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儿子讲解《弟子规》中的若干礼仪规范,儿子的行为举止有改善。
孩子难管难教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头痛,旷晓君希望通过开展传统国学礼仪讲座让更多的家庭受益,让更多的孩子懂得孝敬应该从一声恭敬的答应长辈的呼唤做起…
更长远的路
为了搞好这次“孝亲礼”公益讲座,旷晓君早早在朋友圈发布预告信息,收集到场家庭的相关资料,还自掏腰包买了20多套汉服,讲座的时候让孩子装扮上身,公益讲座蓦地便有了正儿八经的“仪式感”。
讲座的流程设置也很科学,先是结合本土历史上的孝亲故事,展示自己创作的老莱子“戏彩娱亲”的画作。该故事就发生在株洲荷塘区,更能引起在场人的亲近感,用传播学理论来阐释便是贴近原则了;继而是讲解《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询问在座家庭的孩子有没有父母呼而不应的状况存在,大部分家长都笑而不答,这便有了对症下药的互动体验;然后是向孔子的画像行礼,也含糊不得,先得盥盆洗手,净手静心,而后要上束脩六礼,各有讲究;最后则是感恩父母的环节,行揖礼,敬茶,再彼此拥抱……
这都是旷晓君在外地“国学培训班”学来的程式化操作,再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自然能收“他山之玉”的效果。活动临结束,旷晓君引导孩子们能否在往后的生活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孝亲行为,孩子们纷纷回答能,这也让旷晓君颇感欣慰。尤其是活动结束后,还接到不少家长打来的反馈电话,说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有礼貌了,并焦灼地询问下一次公益讲座的时间安排。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传统礼仪礼节,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所学的礼仪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成长为一个孝顺、有敬畏之心、彬彬有礼的好少年,这就是我们国学‘孝亲礼’亲子公益讲座一直在坚持的,希望能将传统礼仪文化传播到更多的孩子心中,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快乐幸福地成长!”
活动结束,旷晓君在朋友圈写了这么一段感慨。
旷晓君说,“孝亲礼”只是一个开始,九畹书院还拟推出一系列的国学公益讲座,讲授传统国学礼仪,比如开笔礼、成长礼、青春礼、成人礼等。是否真能收到如感慨中所言的那种效果,她并不在乎,但她信奉“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这个古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