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蹿红的背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洞 见

    日前,央视一套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

    “经典咏流传”“巫漪丽”“凤凰传奇将进酒”等关键词相继登上热搜榜,“一首孤独的小诗《苔》”更是刷爆了朋友圈。

    近两年传统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追捧,更是出现过现象级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领了一大批中国观众重新关注起中国的古典诗词。

    为什么现在我们要一次又一次唤醒逐渐远去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人要读古诗?或许从《经典咏流传》的迅速蹿红,我们能找到一个答案。

    《经典咏流传》的第二期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特别提起了网络上一个爆红的视频:

    在视频中,93岁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潘鼎坤站在讲台上铿锵有力地说道:“不能让诗词这么优秀的中国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绝,唐诗万岁,宋词万岁。”这样庄重的宣告,让人既敬佩,又感动。

    当老先生从幕后走到前台,说起自己是数学系教授时,所有人再次震惊。原来老先生从小就学习古诗,在他的心目中,诗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一种语言。正如他自己所言:数学是表达客观规律的语言,而诗歌展现的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语言。

    当节目组准备给腿脚不便的老先生搬一把椅子时,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当老师的什么时候坐着讲过课。”瞬间,整个演播室为之肃然起敬。

    一个人的内心有多丰盈美好,他的语言就有多真诚美妙。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总是和美、浪漫等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读古诗不一定会让我们出口成章,成为一个大文豪,但是它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另一种诗意的可能。那些美丽的诗歌语言,终将有一天会照亮你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你傲立人间的风骨。

    《经典咏流传》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所选择的一些传唱人,抛去明星的光环不谈,其在身世和背景方面总会和诗歌的创作者有着某种契合。

    第二期节目中,苏轼所作《定风波》的传唱人黄绮珊,在音乐之路上历经磨难,年近半百才凭借《我是歌手》中的惊艳亮嗓走红歌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时光回溯,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后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饱经磨难的诗人,却在他最苦难的岁月为我们吟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绝世佳作,同样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乐观豁达、笑对苦难的人生典范。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喜欢创作这些诗歌的大诗人,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文采风流为世人所惊艳,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李白身上我们学到了不畏强权,任性洒脱的自信和浪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杜甫身上我们学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于谦身上我们学到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铮铮铁骨。

    钱穆先生有一篇著名的讲义《我们如何读古诗》,他在里面说道: “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了。”

    也就是说,诗歌的伟大,正是由于诗人的伟大;我们学古诗,也是学做人。

    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在《经典咏流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也许承载的是辉煌,也许承载的是失落,但是跨越千百年之后再到现在,无论辉煌还是失落,它们共同成为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信和骄傲。”

    我们通过吟唱古诗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是一次文化寻根的旅程。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要到哪里去?”

    从一首首古诗词中也许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答案。

    古诗中有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和文化,我们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成为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