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账本”看新时代国计民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视点

    确保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王建军7日在青海人大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表示,青海正在抓紧制定专项规划,确保到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王建军说,通过前期试点,青海在健全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等综合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强化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构建体现三江源特点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提供示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中国贡献。”王建军说,青海将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并落地实施,确保到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到2025年实现管理运行有序高效,到2035年建成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和现代化国家公园。

    2

    增减并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大国财政,夯实大国治理基础。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党的十九大后首份“国家账本”亮相,提交人大代表审查。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打开2018年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数里行间折射新时代的国计民生。

    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一大热词,也是中国经济面向未来的关键词。

    新起点上,如何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众所瞩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8项工作中位列首位。服务供给侧改革,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着墨颇多。

    ——继续用好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

    ——投入更多“真金白银”,支持中国制造业砥砺前行;

    ——在过去五年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的基础上,改革完善增值税,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从过去侧重于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到如今更加侧重在收入方面减税降费,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政策确立了新内涵新目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预算报告积极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过去,中科院一个研究所的科研经费能达到几千万或上亿元已经很难得。而今,实力强的研究所科研经费能达到10亿元级的规模。”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代表说,作为提升原创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抓手,基础研究在预算的支持下迎来了发展春天。

    1

    收支之间,

    彰显新时代政府理财之道

    新时代的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财政的支持。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国家收支大账——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超过18万亿元,支出接近21万亿元,与美国的支出规模进一步缩小差距,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气度。

    财政部部长肖捷说,经济是财政的基础。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扭转了2012年以来增速放缓态势,“恰恰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不仅总量扩大,而且质量和效益提升。”

    这是一份聚力增效的宏观调控大账——

    收支之间,存在2.38万亿元财政赤字。2018年,我国赤字规模与去年持平,赤字率预计为2.6%,比2017年预算降低0.4个百分点。

    “调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增收有基础,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委员看来,赤字率降低释放进一步防控经济风险的信号,同时赤字总规模并未减小,彰显积极财政政策更加聚力增效的新特点,更侧重在结构性方面发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财政支出虽然数额庞大,但也要像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学会精打细算。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3

    取用有度,满足百姓更美好生活需要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顺应矛盾转化,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关系着百姓福祉。

    个税征收,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委员说,除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提高个税起征点,个税改革还前所未有增加了专项扣除,首选重点是子女教育、大病医疗。未来,我国将改革完善个税征税模式,将分类税制转化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税模式,更好体现税收公平。

    支出方面,打开“国家账本”,教育无疑是第一大项目。近21万亿元支出大盘子中,每花掉7元钱就有1元投入教育,2018年共安排教育支出超过3万亿元。

    “今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就是公平和质量。”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马玉霞代表说,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这种安排部署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导向,充满了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怀。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央和地方投入超过2.5万亿元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超过1.5万亿元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

    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关键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背后同样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

    针对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增加投入,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加强资金整合,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为党和国家掌管好“钱袋子”,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强化“财”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阮成发代表:

    洱海保护治理 处于关键期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如何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阮成发说,当前洱海保护治理正处于关键时期,长期性、累积性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流域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水质持续稳定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时刻都要如履薄冰。

    “洱海保护已经开启了抢救模式,打响了治理攻坚战,推动末端治理向全流域治理转变,形成了覆盖所有入湖河道高效保护治理机制和网络化管理体系。”阮成发介绍,洱海周边已经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客栈2000多家,通过强化源头管控,实施水资源综合调度、生态塘库、农村庭院雨污分流和蓝藻处置等应急措施,大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和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环湖截污,污染负荷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削减。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