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 谢昱婷
3月5日晚,在北京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内,大型民族歌剧《英·雄》精彩亮相,现场内座无虚席。唯美绚丽的舞台、创意新颖的编排、厚重深邃的主题和张力十足的音乐,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结束后,演员再三谢幕,观众纷纷起立致敬,喝彩声、掌声经久不息。
以历史事实为背景,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把湖南籍革命伉俪缪伯英和何孟雄的故事创作成歌剧搬上舞台,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恋歌”。该剧不仅从全国143部民族歌剧中脱颖而出,成为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剧目,而且作为2018年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首场演出,与首都观众见面,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1家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民族歌剧,歌剧的名字就非常好,它是两个真实人名的组合,何孟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整个故事引人入胜,整部剧非常精彩。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这部歌剧很好!演员演得好,很热闹,大场面,合唱阵容强大,唱得也好,很好。
中国民族歌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
【由始】
送戏下乡时被一对“英雄”夫妻的事迹感动
这部剧的艺术水平很好,舞台展现很好,导演很好,男女主演的气质很好,演得很好,唱得也好。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当年的革命情怀,很不容易。这部剧大有希望!这部剧能激励现在的年轻人不忘初心,为中国梦而奋斗,剧中人物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不忘初心,就应该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
导演:
黄定山
歌剧《英·雄》讲述的“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雄”是其丈夫何孟雄,两人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革命中,两人先后英勇就义,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
“早在几年前,我就想制作这台歌剧了。”本剧出品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说。4年前,他带队到炎陵县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演出,在当地参观何孟雄故居时,被何孟雄和他妻子缪伯英的事迹深深感动。
肖鸿斌敏锐地意识到,这段历史不能被淹没,他们的革命精神也值得被抒写。他开始不分寒暑地搜寻两人的历史资料,并找到歌剧《从前有座山》的作者、著名编剧张林枝,希望她就何孟雄和缪伯英可歌可泣的故事创作一部歌剧。张林枝了解了故事后,当即答应创作剧本,两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初步的剧本创作。
2017年7月,歌剧《英·雄》完成一稿后,从全国143部歌剧中脱颖而出,入选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9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评委表示,《英·雄》以历史事实为背景,塑造出一对可歌可泣的“英雄夫妻”形象,是一个很好的红色题材,凝聚了正能量。
《英·雄》特点
总导演黄定山: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歌剧《英·雄》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审美视听享受,以及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启迪。这部歌剧是一种全新的舞台呈现,也是一部全新的民族歌剧的呈现。
这是一个红色题材,是一部具有悲情诗意、史诗品格的红色人物传记的民族歌剧。红色题材怎么用当代形式来表达,这可能与以往歌剧,或者其他艺术门类来表现红色题材有所不同,即怎么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前辈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做此歌剧的现实意义。
这部歌剧十分“年轻、时尚、潮流”,“年轻”是因为讲述的是革命年代最时尚、最具先进理念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热血故事,堪为当代青年楷模。而通过歌剧用当下流行的方式表现,让作为舶来品的歌剧具有充分的民族性,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创作】
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湖南籍艺术家
作者、编剧:
张林枝
为了更好地打造这台歌剧,肖鸿斌邀请了著名喜剧导演艺术家黄定山,希望他能担任导演。黄定山看了剧本后答应担任导演,他说:“这部歌剧题材相当好,是一部正能量的歌剧,你们有实力完成。”同时,聘请著名音乐家杜鸣担任作曲,著名舞美设计师周丹林担任舞美设计,株洲籍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出演女一号缪伯英,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传亮出演男一号何孟雄,主创团队大部分是湘籍艺术家。
《英·雄》的主演、导演、作曲,以及服装、化妆等演职人员,多次深入革命前辈生活和战斗的基层一线,从一砖一瓦、一桌一凳中了解英雄故事、体悟革命情怀——这对“英雄”夫妻亲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死里逃生后撰稿《京汉工人流血记》,后来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各种历史细节纷至沓来,让主创团队深受感染。
经过七易其稿,歌剧《英·雄》的首演剧本创作了出来,分为“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将何孟雄和缪伯英的事业之恋、夫妻之恋、儿女之恋,通过音乐和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再现了何孟雄、缪伯英夫妻艰苦奋斗、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热血故事。“新婚”“二七大罢工”“五卅声援游行”“回故乡”等片段,内容曲折动人,充满了青春、热血、理想、信仰。
为了演好这部歌剧,300多名演职连续辛苦排练了2个月,期间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整天都在紧张排练。缪伯英父亲的扮演者,生病了一边吊水一边排练,编剧张林枝因为反复修改剧本,劳累过度,一度住进了医院。
女主角王丽达为了演好缪伯英也推掉了一切演出活动,只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献唱,演出完后来不及卸妆,直接赶赴株洲的排练场。回到家乡排戏,她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天上午,她父母打电话给她,说他们到了排练场地的外面,熬了鸡汤,想和她一起吃午饭,她却没有时间,一心扑在歌剧上。
“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对于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我始终心怀崇敬。”王丽达说。排练过程中,她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到最好,传递出女英雄的不朽精神。
编曲杜鸣:让舶来品的歌剧拥有中国文化的内核
歌剧《英·雄》讲的是两个湖南籍革命者的故事,作为作曲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部歌剧的湖南音乐特性,就是第一个音符出来,就要有强烈的湖南音乐感觉。整部歌剧的35个唱段,运用了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也加入了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民族味儿非常足。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接受度,还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手法,在唱段里加入了咏叹调等,总体上让歌剧这个舶来品拥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核。
缪伯英扮演者:王丽达
出品人肖鸿斌:
这是湖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歌剧
这是湖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歌剧,无论是主创阵容、演职人员,还是舞美设计和道具使用,在湖南歌剧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通过现场舞台的不断变化去展现,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为了制作好这部歌剧,光舞台上所有设备的重量就超过60吨,演职人员服装超过300套,道具超过300件,演职人员达到300多人,还有150人规模的大型乐团和合唱团,100多人的参演人员,灯光达到300多组,还有60多组音箱带来的360度立体环绕。
最大的亮点还是在舞美,舞美宽度达到27米,纵深达到18米,是目前而言湖南省最大的歌剧舞台,舞台上还加装了27米长、9米高的LED曲屏,用于渲染舞台气氛。更让人惊叹的是,此次舞台突破了以往90度的观赏限制,达到了180度的广角,场景的切换通过转台来实现,给现场观众呈现了异常美轮美奂、气势磅礴的视听盛宴。
【演出】
歌剧《英·雄》得到业内专家和多家媒体点赞
1月18日晚,经过2年时间打磨的歌剧《英·雄》,在株洲神农大剧院进行首演,现场座无虚席,300多名演职人员在2个多小时里倾情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曾离去,全场起立为演员送上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首演也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评价它为继歌剧《从前有座山》后株洲歌剧史上又一高峰,翻开湖南乃至全国格局的新篇章。
首演完毕后,主创团队和演员们还是不太满意现有水平。为了3月5日的晋京表演,在其后1个多月的紧张时间里,从剧本、灯光到音乐,不放过任何细节,对舞台的切换、音乐的连贯性、灯光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优化改善。“所有的误差都要精确到1秒以内!”肖鸿斌说。
300多名演职人员晋京演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演职人员克服跋涉、住宿等问题,还要将灯光、舞台设备、道具等100多吨物资通过17米长的平板大货车拖运到北京进行安装;更大的困难是,晋京演出的剧场与在株洲排练的剧场并不一样,灯光、舞台、演员走位等都要重新调试,但种种困难丝毫影响不了大家的热情,到了北京后,演职人员放下行李直接去了演出剧场,连夜彩排、走场。
3月5日晚,大型民族歌剧《英·雄》在北京进行了首场演出,清华大学清华学堂里2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每当演到精彩的地方,观众就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掌声。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拿出手机发朋友圈。有一位老奶奶这样写道:“一部超出期待的民族歌剧《英·雄》!音乐、剧本、舞美均很好,主演王丽达更是品质的保证。”
演出结束后,大型民族歌剧《英·雄》得到现场领导和专家的赞誉。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直接用“很热闹,大场面”来形容,中国民族歌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认为这部剧大有希望。《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1家国家、省、市各级媒体记者交口叫好。《人民日报》记者郑海鸥说,这是一部群众看得懂爱看的歌剧。《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认为,歌剧《英·雄》很好地将红色革命题材与西方歌剧融合在一起。
“打造一部大型民族歌剧,不仅仅是演员唱好、演好就行了,需要整个团队作为后盾和支撑。”王丽达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歌剧《英·雄》团队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让我看到了株洲人的韧劲。”
何孟雄扮演者:
王传亮
《英·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