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一年增收3.6万元!在茶陵县秩堂镇东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贺端生揣着崭新的票子数了又数。
票子,是用罗汉果换来的。当初,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伏林引进这个新鲜产业,村民积极性并不高,贺端生更是没有抱希望。如今,产业结出硕果,村民个个佩服罗队长。
发动村民种罗汉果
东首村位于罗霄山脚下,由于经济落后,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0户195人。
驻村帮扶,罗伏林想到优先发展产业。经过细致的走访调查和分析,根据当地土质和气候特点,帮扶队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引进了罗汉果项目。罗伏林说,目前罗汉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产业前景非常好。
但村民担心技术不成熟、销路无保障,一开始并不看好这个产业。“找了我五六次,可以说是硬着头皮种的。”贺端生回忆,帮扶干部“软磨硬泡”,非让村民行动起来。
为把罗汉果项目做好,罗伏林帮助东首村成立了茶陵县东首产业发展公司。罗伏林想,要管理好公司,必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入股该公司,让村民去管理公司。
2016年,率先种植的200亩罗汉果实现销售收入42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很开心,但罗伏林却并不满足。他认为,产值还可以提高。他再次力排众议,说服村民,花8万元从广西请来技术人员常年驻村指导。
2017年,罗汉果销售收入达到71万元,比上年增加了将近30万元,而且村民还学到了种植技术,个个心服口服,打心眼里佩服罗伏林。
“自己种植,公司统一销售,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贺端生年底算账,白花花的票子比以前种地打零工强了好几倍。
一门心思抓落实
村民思想转变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为了早日脱贫,贫困户廖建军养蜂、养竹鼠双管齐下,村里立即安排党员进行帮扶对接。冰冻天气,罗伏林和帮扶队员刘继军还特地赶到山上,提醒廖建军注意防寒,免遭损失。
2017年,在后盾单位支持下,村里花90万元对基地进行了土地和水渠整理,罗汉果、优质水稻发展顺利,旅游、林业、特色养殖等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村里还成立公司进行技术指导、种苗、农资采购和销售服务。由于管理模式创新,全村的贫困户都能从中受益。
“两年多时间,不是访贫困户谋脱贫路子,就是在田间地头抓落实,连一次电视都没看过。”村民评价,罗伏林一身热劲头,总是在忙碌。
在罗伏林的带领下,这个曾经经济落后的贫困山村,3年时间里有176人成功摘掉贫困帽子,走上致富路。
罗伏林(左)走访贫困户。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摄
最美扶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