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王家明
“盖公志存高远,如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扶摇上九天,于舞象之年……”3月6日,一篇名为《一代名医,告老还乡》的文言文,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
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维顺用2000余字的文言文,叙述了恩师张选均的从医生涯,字里行间饱含敬意。而这份别出心裁的“谢师礼”,也赢得不少网友点赞。
【初衷】给恩师一份特殊的“退休礼物”
“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3月6日,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面对记者的采访,陈维顺显得有些意外。他介绍,之所以创作此文,就是因为自己的恩师张选均在春节后正式离开了工作岗位。
“想给他一份特殊的退休礼物。”陈维顺介绍,张选均老人已88岁高龄,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医70年,是该院消化内科的元老级人物。早在18年前,张老就退休了,可他却“闲不下来”,后来被医院返聘,每周坚持坐诊、查房。
24年前,陈维顺进入市一医院(现市中心医院)工作,成为张老的学生。此后,老人低调的行医处事风格,让他深受教益。
张老出生醴陵名门、自幼好学,后考入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在云南工作18年,后返乡回到株洲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胃镜技术……“张老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知道。”提及恩师的人生轨迹,陈维顺如数家珍。
【艰辛】初次尝试文言文写作,四易其稿
虽然平日里读些史书,但用文言文写作尚属首次,对陈维顺而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他特意“恶补”了一些经典古文。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记者看到,在这篇洋洋洒洒的文言文中,各种经典诗词随处可见。
“写作历时半个月,期间修改了四次,春节都在琢磨这件事。”陈维顺说,为了使措辞更准确,他还特意找来一位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的朋友来把关。所幸,文稿最终得到了恩师的认同。
【希望】老人“爱钻研”的医学精神是一股“清流”
“公老骥伏枥,壮志不已,唯书为友,以籍为伴,躬身自省。”在文中,陈维顺着重提到恩师“爱钻研”的医学精神。在他看来,这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堪称一股“清流”。
2016年的一天,一位男性患者被查出甲胎蛋白偏高,而当时通过CT、B超等检查,并未显示该男子患有肝癌。在对该病例进行会诊前,张老特意跑到医院的图书馆,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最后,他判断男子患肝癌风险极高,需提前对症治疗。果不其然,一年后,男子被确诊为肝癌。所幸,因提前介入治疗,男子的预后效果不错。
陈维顺介绍,张老虽年过八旬,但依然坚持每周末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图书馆翻阅资料,平日里也总是手捧医学书籍。
“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轻医生学习。”陈维顺说。
附:陈维顺《一代名医,告老还乡》节选
张公,名选均,湖湘醴陵人也,年已八十有八,耄耋之年矣,方辞旧职,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金鸡飞去,戊戌年来,屈指一数,公从医已满七十载也,喜哉,贺哉,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是以为情造文而记之。
昔公生于民国,出生大户人家,其祖父乃巨贾商户,田千顷,粟万担。其父幼习儒业,饱览文章;其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令公幼即被礼贤沐浴,文化熏陶。
公大医精诚,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织毫勿失,处判针药,至微至精。其曰:“行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面对病体,皆澄神内视,审谛覃思,手到病除,无数疑难杂症均向往之,救民无数,名声远扬,堪称湖湘一代名医矣。
更欲备述余之垂教之恩,然恩长笔短,述之则挂一漏万。于是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