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客籍山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炎陵县自宋代开始迁入客家人,明后及清代“康乾时期”(1661-1795)客家人骤增,目前已遍布全县各乡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居住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二。炎陵元宵耍龙舞狮、点灯猜谜习俗兴盛于客籍东南片山区,十都、沔渡是主要发源地和活跃区。同时,龙狮文化与炎帝神农文化密切相关,制龙耍龙习俗就是起源和兴起于农耕时期。

    清朝的康乾盛世,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迁入炎陵境内的客家人越来越多。他们信奉神明,认为好的兆头需要祈祷,传统节日尤其是元宵节,耍龙挂灯渐成风俗。据当地老人和民间艺人回忆,民国时期,十都镇的元宵灯会非常热闹,主要由十都墟几个大老板倡导资助和具体组织。是时,卖木材为主的“益茂隆”老板刘坤山,卖布匹为主的“恒昌隆”老板尹炳生,卖中药的“景茂隆”老板吕文波,另有三大特色品牌老板即水酒坊老板万春回、熟烟行老板赖启清、糕点行老板吴书光等,都是元宵灯会积极参与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十都元宵灯会停办。八十年代开始,十都镇晓东村为挖掘弘扬民俗文化,重新召集龙灯老爱好者带徒传艺,元宵灯会得以恢复。同时,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并筹资,经常带领龙灯艺人到县城公演并受到好评。

    曾任村支书的王金甫、赖政宇和十都镇文化站原站长罗跃宏,是十都元宵灯会的主要设计和策划者,先后参与元宵灯会灯具制作的有余甫怀、刘云芝、李福胜、何新生、严玉云、宋邦民、兰玉新、曾国良等近20人。炎陵“三人火星龙”制作人李建成、兰玉新等,既是扎龙的师傅也是舞龙的好手。随着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元宵龙灯艺术更趋完美,曾多次参加湖南省社会各界公祭炎帝陵、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等大型活动相关节目表演,已成为炎陵县特色民俗文化项目。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