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在炎陵东南片乡镇,元宵节也称龙灯节,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节日里人们点起彩灯万盏,耍龙舞狮,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喜悦喜庆心情。1990年代后,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对这一民俗活动多次报道推广,炎陵元宵龙灯在继承中得到发展。2015年2月,炎陵县“元宵龙灯”入选株洲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炎陵“元霄龙灯”漫谈
黄春平
炎陵的元宵龙灯主要包括龙、灯、龙灯三个部分,其制作、类别及表演各具特色,相互促进,既有融合,又有区别。随着社会进步和政府重视,元宵龙灯表演更具时代性、新颖性和艺术性。
龙是炎陵“元宵龙灯”的灵魂。根据舞龙人数多少,龙可分为三人龙、七人龙、九人龙和多人龙;根据材料的区别,又可分为布龙、火星龙、草药龙、竹节龙、香火龙等。龙的制作材料相对简单,仅需要黄布、稻草、香火、草药、竹子、铁丝、绳子等,但制作过程各有不同,特别是火星龙的制作很有讲究。三人火星龙闪耀的火星,源自龙身上的金属网兜,网兜内装有用糯米、木炭屑、艾草、檀香粉等材料做成的炭球。如今,掌握其秘方和制作的人不多。
“龙乐相和,闻鼓起舞”是舞龙一大特征。舞龙系集体技艺,讲究运作协调,相互配合,与锣鼓音乐相逼,表现出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的阳刚之美。炎陵元宵龙灯活动都是在夜间举行,同时考虑乡村场地逼仄,因之,元宵节舞龙表演以三人火星龙、三人布龙为主,也有七人或九人布龙的表演。“火星四射,气势如虹”是火星龙的突出特征。火星龙在夜间点燃并随风起舞之际,火星四溅,煞是漂亮,但落地即化且不伤人。
灯是炎陵“元宵龙灯”的亮点。灯即花灯,又名“彩灯”,是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炎陵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炎陵花灯制作材料以南竹篾丝、篾片、牛皮纸、彩色纸和蜡烛为主,不同的花灯,其制作时间长短、难易程度不一,最难的当属人物花灯的制作。
炎陵花灯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既有传统的十二生肖灯,又有五谷丰登、繁花似锦、天下太平等寓意的排灯,还有彩连船、蚌壳精、渔夫、玉兔望月等故事灯,更有仙人推磨、猴子上树、老背少等融工艺与技巧于一身的谐趣灯。
炎陵的元宵花灯从筹备、制作到表演需要十多天时间。除了民间自发在元宵节当天悬挂彩灯之外,还有政府组织的灯会展演、游园等活动。元宵之夜,一盏盏造型、内容各异的彩灯五彩缤纷,似游动的萤火虫,令人眼花缭乱。
炎陵“元宵龙灯”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龙灯”,这是指龙身、龙珠内点灯的“龙”,即龙与灯的组合体,实际上是布龙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分为7人、9人龙灯,多以广场、舞台表演为主。龙灯表演的艺术性、观赏性很强。
发扬民族文化
炎陵元宵龙灯是花灯、龙狮、锣鼓、剪纸、书画等相融的综合艺术,乃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是民族祖先崇拜的图腾象征,先民舞龙目的是企盼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家家人财两旺。炎陵元宵节龙狮表演、花灯展示活动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炎黄子孙的血缘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拓展了中华文化内容,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复兴。
同时,元宵龙灯文化丰富了旅游内涵。在祭祀祖先、节日庆典、专题晚会等民俗活动中,舞龙、耍狮、灯展等都是吸引游客和民众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