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脱贫了”系列报道十四
□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邓立平
龙忆琳 整理
2017年,我家收入达到7万元,一家人在小康路上越走越自信。
我叫文相平,今年46岁,家住醴陵市茶山镇神福港居委会老屋组。1998年,我在太原某建筑工地施工时不幸摔伤,第3节脊椎骨粉碎性骨折,花去2万多元治疗费用,还植入了钢板,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两年后,父亲在给土坯房检漏时也摔了下来,撒手人寰。好在妻子没有舍弃这个家,政府也让我们吃上了低保。2007年,灾难再次降临,土坯房在狂风暴雨中垮塌,我们的安身之所也没了,只好借钱建房。十几万元的债务,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没日没夜地种田、打草绳,妻子则到附近帮人绣花。
2014年,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政策落实了,帮扶干部上门了。
儿子中学毕业后,到城里学铝合金门窗制作技术,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月工资有3000元钱。妻子经人介绍到离家不远的辉泰电子厂上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帮扶干部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筹资7000多元,在垮塌房子的地基上建起一个100平方米的简易猪场发展养殖业。当年出栏生猪30头,收入5000多元。
随后,我申请了2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改造了养殖场,新建了80平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房,生猪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左右,养殖效益更加可观。
2017年8月,村上进行低保户核查清理。考虑到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家日子好起来了,于是我向村里申请放弃了低保。
现在,儿子在贵州当起了“师傅”,月工资有5000元。我又建起100多平方米的鸡场,打算在养好猪的同时,从今年5月份开始养鸡,先养100只探探路。
回首走过的路,妻子打趣说:“你虽然残疾了,可植入了‘钢脊梁’,再加上政府的帮扶,怎么会撑不起这个家呢!”
文相平在喂养生猪。 王军 邓立平 龙忆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