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实业旺。园区是产业项目建设的载体,妆点好园区这个“家”,才能在产业项目建设这场攻坚战中赢得主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妆点好园区这个“家”,要谋好“全局”。功能定位不明、产业定位不清,“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园区发展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就会后劲不足。谋全局,核心是规划。升级园区规划,盯住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完善空间布局,明晰产业定位,既坚持集约集聚、优势优先,又突出差异发展、错位竞争,让项目在园区落地实现1+1>2的效果。
妆点好园区这个“家”,要苦练“内功”。体制顺,一顺百顺;机制活,一活百活。纵观全国产业园区,如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凡是发展比较好的,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考量我市园区发展,任何一次体制机制上梗阻的打通,都能带来活力的极大迸发。立足新实际、紧扣新需求,破束缚、除藩篱,推进园区实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园区内生动力更强劲、市场活力更澎湃。
妆点好园区这个“家”,要深耕“共享”。没有共享的园区,只是多个企业的物理集聚;基于设施、政策、平台、服务等联结为一体的园区,才可能成长为经济腾飞的主引擎。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入驻及开放,让园内相关企业有了自己的高端实验室,实现“井喷式”发展;一个“早餐会”的创意,让企业之间良性互动、抱团发展。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打造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创业支撑服务平台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园区就是企业温暖的家、坚强的后盾。
妆点好园区这个“家”,要专注“温度”。从园到城,园区不只是重生产的“机器”,更是有情怀的生活空间。打造有温度的活力之城,为园区注入人文基因,完善园区生活配套,串起生态、产业、生活,融创业工作、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于一园,人才、项目才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