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方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1. 截止2016年底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产值规模

    2016年底,全市汽车规模以上制造业42家,全市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3亿元,同比增长67.1%。

    2. 2020年产值目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其中整车产值200亿元,零部件产值180亿元,其他汽车服务业收入120亿元;培育产值过100亿元企业2家。

    3. 定位目标

    打造全国最集中的电动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

    建设全国电动汽车应用示范基地;

    建成全国电动汽车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基地。

    4. 重点企业

    整车生产企业有北汽株洲分公司、南车时代电动、南方宇航、华亿新能源4家;重点零部件企业有易力达、株洲海纳川、欧格瑞传动等企业。

    5. 重点产品

    10-12米纯电动客车;EX200国内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乘用车;18m电动大巴永磁同步变频调速电机;新能源汽车第二代永磁轮边电机;无涮控制系统EPS;乘用车电机驱动系统产品。

    6. 重点项目

    北汽二工厂项目;

    孚能新能源株洲电池PACK工厂项目;

    株洲首鹏汇隆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首鹏汇隆汽车板材加工配送及车身制造项目;

    株洲元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台套高精密汽车冲压件制造基地;

    海纳川零部件产业园第二园区项目。

    7. 重点科研支撑:

    大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汽车转向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汽车齿轮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8. 重点园区:

    株洲·中国动力谷河西示范园;株洲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株洲汽车博览园。

    二、产业链拟补强和补充的重要节点(产品)和拟布局的园区

    株洲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比较完备。

    在产业链的上游,元件级平台方面,拥有IGBT、电力电容、传感器、复合母排等新能源汽车元器件。动力电池材料主要有磷酸铁锂、石墨烯等;电池壳体材料主要有电池铝壳材料等。主要有湖南升华科技有限公司、株洲科能新材、株洲高远电池、株洲弗拉德等骨干企业。

    在产业链中游,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电机和电控两大部件系列产品表现出核心竞优势,株洲目前陆续开发了25种驱动电机,核心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高效动力驱动系统(T-power®),能满足不同车型的系列化产品,成为备受业界推崇的主流产品。中游链的主要骨干企业有时代电气、高远电池、湖南振邦氢能科技等。

    在产业链下游,我市新能源整车系列丰富,主要有电动商用车、电动乘用车、电动专用车等多类产品。拥有中车时代电动、北汽株洲分公司、亿华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等多整车生产企业。2016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1000台,销售收入达52亿元。

    株洲新能源汽车强链、补链重点:

    强链:株洲新能源汽车链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产业链上,主要在电机、电控两大核心部件上进一步强化,拉开与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距离,同时,电池新型负极材料、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产品要加强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重点布局在株洲·中国动力谷河西示范园。

    补链: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成套生产装备研发与生产,重点布局在中国动力谷河西示范园。

    三、产业链拟延伸的节点(产品)和拟布局的园区

    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延伸链主要涉及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检测、充电桩产业,新能源汽车租赁和汽车文化园。产业延伸重点布局在河西示范区汽车博览园。

    四、产业链建设推进措施

    1. 抓好重大项目的推进和储备:加快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引导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标准;加快孚能动力电池项目落地。加强潜在项目的储备谋划,加强与重点企业的对接洽谈,力争引进一批先进储能材料和电动汽车领域重大项目。

    2.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和技术攻关,提升汽车动力单体电池比能量,进一步强化电机和电控技术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打通我市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3. 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和标志性基地。重点支持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建成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4. 加强与优势企业的对接合作: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电动企业的作用,推动时代电动、北汽车新能源等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联合设计等手段,深化技术合作,加快由加工制造环节向联合设计,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机构在株洲设立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培训中心。加强产业对接,每年至少组织一场以上产业以接活动。

    5.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新能源汽车奖励政策,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成果转化及产品推广应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