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规模
截止2016年底,全市有涉航空航天类企业45家。其中航空发动机主机企业3家、航空整机制造企业3家、航空航天配套类企业29家、通航运营企业3家、航空衍生企业7家。2016年航空航天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40亿元,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
2. 2020年产值目标
到2020年,航空航天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3. 定位目标
将航空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与维修基地、国家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中部地区最大的通航整机制造基地、中南通用航空运营与维修保障中心、长株潭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集聚区,最终形成产业高端、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通航产业创新发展综合示范区。
4. 重点企业
331厂、608所、南方宇航、通发公司、山河科技、罗特威直升机、中航零部件等。
5. 重点产品
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直升机、轻(微)型燃气轮机、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航空动力减速传统系统、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制品、航空金属材料及制品、电子元器件等。
6. 重点项目
1000KW级民用涡轴发动机型号保障条件建设项目;
5000KW级民用涡桨发动机工程验证机条件建设项目;
1000KW级民用涡轴发动机技术验证条件建设项目;
高精传动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
通发公司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中心建设项目;
通发公司产业园建设二期项目;
中航零部件新科研生产园区一期建设项目;
株洲格斯特轨道交通及航空配套产品产业化项目;
山河科技公司航空产业基地二期建设项目。
7. 重点科研支撑
创新平台: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湖南省机械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航空发动机震动技术工程实验室;
精密铸造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株洲宏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株洲市高可靠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中普防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创新人才:
航空动力工程功勋人物尹泽勇院士;
国家“511工程”人才9人;
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3人;
产业技术人才6000多人。
8. 重点园区
株洲航空城。
二、产业链拟补强和补充的重要节点(产品)和拟布局的园区
拟补强的重要节点(产品):金属材料及制品、航空增材制造、雷达零部件、航天精密导航、弹用/无人机用微型发动机、小型公务机、3吨以下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服务业等。
拟补充的重要节点(产品):高性能航空陶瓷材料、航空仪表系统、航空照明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通用飞机/直升机/浮空器/无人机检测及维护等。
拟布局的园区:株洲航空城。
三、产业链拟延伸的节点(产品)和拟布局的园区
拟延伸的节点(产品):主要依托株洲通用机场,延伸开展通用飞机服务业,包括机场运营、通航会展、航空文化、飞机托管与租赁、通航培训、通航旅游、通航运营、农药喷洒及救灾救援等公共服务。
拟布局园区:株洲航空城。
四、产业链建设推进措施
1. 出台专项政策落实奖励机制。出台航空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安排专项发展资金,对通用航空项目研发、企业申请专利给予补贴和奖励;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航空产业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纳入市“万名人才引进计划”,享受安家补贴等有关优惠政策。
2. 拓展产业方向加大招商力度。集聚多方资源,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延长产业链,注重引进航空配套企业;深化与国内重点地区和企业的合作;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3. 培育本地企业构建生产体系。依托608所和331厂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资源集成,发挥龙头项目强大的带动性和辐射作用,培育和打造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航空制造与运营龙头企业;构建完备的通航产业体系,形成“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较为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加快推动建设国内一流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株洲航空城建设,完善园区的市政配套设施,为通航产业发展提供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保障。
4. 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公共平台。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构建军政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机等领域开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积极探寻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统筹发展道路。加速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建设。鼓励举办通航会展、飞行赛事、航空论坛、航空文化交流等活动,支持通用航空俱乐部、通用航空爱好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发展。
5.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市航空产业工作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政府对航空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6. 突破金融限制寻求多元融资。充分发挥航空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作用,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采用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扶持通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