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策划 罗小玲
2018年农历春节快到了,在中国人眼里,年是最重要的,100个中国人有100种自己心中年。你心中的年味是哪一种?
编者按
聂鑫森
最忆禾花鱼香
刘文清
农历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拉开序幕的?古人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故云:“冬至大于年”。凸现年味的渐稠渐浓,则各人有各人的依据:家家户户的贴春联,儿孙对老人许诺已订好回家的车票、机票,主妇忙着采买荤蔬、果品、点心,社区开始排练迎新送旧的文艺节目……我则在冬至节后,连连收到各地友人寄赠的新书,在令人神清气爽的书香中,会心一笑:春节的跫音由远渐近!
友人喜欢在春节前互相寄赠新书,这应是最为吉祥的礼物。先贤说“架上有书真富贵”,可为佐证,此其一;对自己一年笔耕收获的总结,让友人分享喜悦,此其二;春节欢闹喧腾,抽闲静坐持卷,堪称一种最好的休憩,此其三。
年长我十岁的李元洛兄,八十有一,兼有学者、作家双重身份,平生著述多矣。朔风吹雪中,他寄来大著二本:中青社出版的《清诗之旅》、中华书局出版的《诗国神游》。二书皆是“古典诗词现代读本”的苦心经营之作,“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于欣赏者将感性与知性结合起来,让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契合,对诗的境界作艺术的再创造,柳暗花明,别开胜境。”元洛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书上的签题也很别致,录的是他平日的诗作。《清诗之旅》题的是《春游梅溪湖(之一)》:“半世流光去绝踪,白头长忆少年红。春华已逝藏何处?都在桃腮柳眼中。”《诗国神游》题的是《春晚登慕田峪长城》:“长城飞舞入云烟,千里来登耄耋年。我与夕阳俱未老,壮心同在万山巅。”诗后又题“鑫森兄共勉”,这是对我的鞭策,面对这位年高的学兄,我心生敬意,理应学习他“不知老之将至”的可贵精神。
二十年前,曾应邀到海南三亚采风,结识时任市文联主席的蔡明康先生。如今他早已息影林泉,却笔耕不止,为保存、开掘本土文化著书多种。早几天,寄来他的大著《三亚逸事耐人寻》,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考证严谨,图文并茂,读之口舌留香。书中谈到郭沫若1961年冬末春初谒访三亚,蔡兄作为年轻的文化干部,为郭老的考察作向导的情景,十分感人。书中有一文《从郭老三亚第一首诗说起》,写到“1961年除夕,郭沫若先生首次客居三亚鹿回头饭店”,海军战士上门慰问演出,基地俱乐部主任李绍珊带去赠郭老的贺岁礼物:“五光十色的贝壳和鲜艳耀眼的红豆”及自拟诗三首。郭老在文娱晚会结束后,回到寓所,写下《答李绍珊同志》的五律:“海角逢春节,天涯得好音。新诗多隽句,美目尽奇琛。我是诗行者,君真公腹心。南疆劳捍卫,红豆满榆林。”
郭老当时身处高位,但如此平易近人,令人感慨万千。
2015年秋,株洲承办全国民间读书会年会,四方书友联翩而至,我有幸与山西沁源县藏书家、作家、画家杨栋先生初次订交。年前他寄来贺年片、一画一字,还有大著《梨花楼书事》及陈小燕所著的《书人杨栋》二书,令人欣喜的是皆为毛边书。《梨花楼书事》题签为:“定制编号毛边本伍拾册之叁拾捌号。梨花楼杨栋。”他在《品味“毛边书”》一文中说:“我自己出的书,也特意要留几十本毛边本,供书友之间交流和赏玩。”毛边书是未经裁切而装订的书,“是深闺中的闺秀,没有缘分便追求不到”。我是在边用小刀剖开书页,边细心阅读中,获得一种如坐春风的享受!
还有天津王振良、张掖黄岳年、长沙弘征、娄底廖治理……诸位先生所赠的佳书,手触目游,书香年味扑面而来。
我知道这个春节,在亲朋宴灯的空暇里,我可以安安静静地读友人书,用心聆听他们心的倾谈,品尝岁月的日新月异、友情的如酒如茗,这才是我日思夜想的年味!
记忆深处,过年的时候,大鱼大肉吃腻了,我最钟爱的美食是禾花鱼。
禾花鱼,顾名思义就是把鲤鱼或是鲫鱼幼苗放在稻田里喂养,当稻子抽穗扬花时,禾花飘落水中,鱼儿以禾花为食,这种环境中生长的鱼,鱼肉具禾花香味,故名禾花鱼。食禾花长大的鱼,鱼身光滑,肉质细腻,刺少肉多,无腥味,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多,营养价值高,黄焖、清蒸、油煎、腊制皆可,尤以瓦罐煨煮为最佳。家乡俗语言:禾花鱼送饭、鼎锅刮烂。人们对禾花鱼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我的家乡湘南以水稻为主粮,属一年两熟耕作制度。早稻一般在国庆节后插秧,七月下旬收割,接着马上是晚稻插秧(抢收抢插,简称“双抢”),必须在立秋前结束,10月底或是11月初再收割晚稻。20年以前,禾花鱼是水稻田里的“标配”。为尽量延长鱼儿在稻田中的生长期,鱼苗多在插秧后15天左右下田,长成后有成年人的二、三指一般大小,重100-250克。养有禾花鱼的稻田,是不能打农药、施化肥的,只能施农家粪肥,否则会对鱼儿造成伤害甚至死亡。正因为如此,禾花鱼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生态、环保,安全、健康。在禾苗生长季,小伙伴们去稻田里除杂草、扯稗子,双脚一伸进去,就有禾花鱼儿游了过来,缠绕着你的足背或是小腿,不停地亲咬、按摩,酥痒着、酸爽着呢!养了禾花鱼的稻田,什么稻飞虱、卷叶螟、粘虫等水稻害虫都极少见,全被鱼儿吃光光,禾花鱼俨然成了稻田的忠诚“卫士”。
水稻收割季节便是禾花鱼儿出水之时,此时的稻田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无论平时有多么抗拒劳动的孩子,都禁不住禾花鱼的诱惑,纷纷卷起裤下到田间,收割稻子,捉禾花鱼,那高兴劲丝毫不亚于抢到微信红包。小伙们将收割的水稻放到身后,把鱼儿集中往前方赶,“蚕食”“围剿”,不断缩小“包围圈”,仅留下一小块稻子供禾花鱼藏身,形同“孤岛”。此时,小伙伴们放下镰刀,围成一个圈,弓着腰,步调一致,十指叉开,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霎时,水花飞溅、鱼跃人欢,欢呼声惊叫声交织,此起彼伏,场面慌乱、兴奋、紧张、激烈,快乐无以言表。最是“双抢”时节,酷暑难当,劳动量大,一天劳作下来,疲惫不堪,此时父亲便允许我们收工时从稻田中捉了两三条禾花鱼回家,开鱼荤、打牙祭,当是犒劳自己。禾花鱼肉质的沁甜、汤汁之爽口,生津止渴,驱散疲劳,补充营养,且让人回味无穷!
那年头物资匮乏,人们还没有市场经济意识,喂养的禾花鱼大多是自己食用,或鲜食或烘焙。尝鲜还是吃腊,看个人的喜好或是口味。11月晚稻收割之后,人们仍把禾花鱼放养在灌满水的稻田里,或是干脆捉了出来移到屋门口的水塘中,过年时便能吃上新鲜的禾花鱼。为了饱这口福,就得为此付出不菲的成本和代价。因而人们更愿意在稻子收割之后,将禾花鱼从稻田中捉了出来,以柴火烘焙做成火焙鱼,或是燃烧稻壳熏制成腊鱼。如此,既能将禾花鱼长时间保存,又不失其禾花香味。过年时从瓷缸里面盛一小碗出来,以剁椒蒸煮或是以辣椒粉加大蒜爆炒,满屋的禾花香呢!不仅满足了人们期冀年年有鱼(余)的心愿,也成为正月餐桌上待客的佳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劳动力纷纷加入了南下务工大潮,广袤的田野,稻田大片撂荒,杂草丛生。即便是仍在耕种的有限稻田,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稻田中的鱼虾急剧减少乃至濒临灭绝,禾花鱼也从食谱上消失了。一些商家为了牟取利润,以假乱真,拿普通的鱼放在稻田里“洗澡”几天,拿出来充当禾花鱼,甚至在鱼塘养殖的鲤鱼鲫鱼也被冒充禾花鱼,以高价欺骗食客。
几回回梦里回家乡,恍惚看见无垠的田野上,一大片绿毯似的稻田,有数不清的鱼儿游弋、跳跃其间,人们的欢笑声不绝入耳,风吹稻花,阵阵清香,那禾花鱼香令人垂涎欲滴、回味悠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在日益恶化的乡村生态环境正在得到重新恢复,梦中鱼跳人欢的情景即将重现,禾花鱼香重回过年餐桌,指日可待!
火塘边的年
张雄文
幽蓝的火苗在火塘里跳着欢快的舞姿,像深山空谷灼然开放的一簇簇紫罗兰。饭桌下贴地而卧的火塘四四方方,青砖垒就,黝黑而深邃,早被平素吝啬的母亲用火钳慷慨喂饱了煤饼敲成的煤块,红透了一年的灰头土脸。一旁忙着年夜饭的父亲还在不断叮嘱:“三十晚上的火,多添点!”火光盖压了屋顶暗弱的白炽灯光,舔舐着烤火的我们兄弟几个稚嫩而兴奋的脸,又将扑腾在我们胸间的年味撩拨而出,充溢了这座乡村里的土砖瓦房。
老家冷水江的年其实是从三十早上开始的。照祖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天不亮全家老少都要起床,祭祖,敬神,燃放鞭炮,吃夜色朦胧里的早饭。祭祀的菜肴也是祖辈定下来的三样,鸡、鱼、肉,前二者是整的,肉则切成长条块,只能是腊月里杀的年猪肉,再富有的人家,狗肉、牛肉或者别的均不能上桌。童年的记忆里,这是过年才有的珍馐,平日里荤腥都难得一见。这也是我们兄弟几个急切盼望过年的缘故之一。
年里掌勺的是父亲。他常年在外地工作,又熟悉老辈的规矩,主动揽过了平日里母亲的活。他要早我们一个钟头起床,厨房里忙活一阵,准备好了饭菜,将祭祀用的鸡、鱼、肉温热,再将我们从被窝里唤醒,柔声说“过年了,敬老爷了”。老爷指的是祖先与神灵。我们常要在他的再三催唤下,才能从香甜的睡梦里艰难醒来,终于听清“敬老爷”,一种莫名的敬畏与神圣猝然而生,忙翻身而起,进入过年的另一种激动里。
一家老少在堂屋里恭谨祭祀、作揖完毕,又在香烛和爆竹漫溢的氤氲里,将祭品、碗筷小心端回火塘所在的厦屋,团团围坐四方饭桌烤火。父亲溢满笑容,端上做好的饭菜,开始了年三十里最隆重的“年早饭”。菜肴也是祖先们享用过的三样,硕大的土瓷钵装满。只不过鸡被切成小块,伴着木耳或者红枣炖熟了;鱼也剁成块状,和萝卜一起煮,成了老家乡间有名的“鱼萝卜”;肉是连肥带瘦大块切就,稍稍放点姜蒜点缀而已,一口咬不下,只有一嘴的油立马喷出,将年渲染得油光四射,有滋有味。父亲给我们都倒上母亲酿造的甜酒,又一一给我们布菜。两个鸡腿一般给小弟和小妹,我和大弟分别得到了大鸡翅,一样啃得津津有味。多半时候,父亲要先端上酒碗,说上一段祝福的吉祥话,全家才开始喝酒、动筷。这时的忌讳和规矩也最多,譬如父亲再给我们添酒,谁的酒够了,不能说“不要了”,要说“洞庭湖,吃不完”。至于“高兴死了”一类带“死”字的话,绝对不许出口。席间,父亲还会讲一些有关过年的往事,他小时候的年里只有一碗肉,外加一样清煮萝卜,是他每年要说的保留节目。这是儿时的我们唯一忘记了点爆竹、数压岁钱或者穿新衣服的时刻,温馨、兴奋而略带神秘感。
与年早饭相比,老家的年夜饭要简单得多。先是无需有些繁琐的祭祀;再是桌上的菜肴除了鸡、鱼、肉,还可有白菜、豆腐、鸡杂等上场;三是父亲也不会有较隆重的仪式。我们也不再拘谨,可以随意快慢吃喝,吃完能到堂屋或者屋外地坪上燃放一会儿爆竹,或者就在火塘边烤糍粑。不过,年夜饭前后,父亲会给压岁钱,钱不多,都是些角票甚或分票,却让我们年里的心像林间欢畅的鸟儿一般再次飞腾起来。
父亲平素脾气粗暴,年里却格外柔和。一年的大年夜里,大弟嫌压岁钱少,火塘边哭闹不止。换在平时,父亲早给他头上狠敲了几下“栗子”。这时却慨然掏出一张两元车工纸币,对薪水仅有十八元一月的父亲而言属破天荒了。大弟接过纸币,眉展眼笑伸手烤火,不想未留神,纸币忽然滑落火塘,瞬间燃成了一束火焰。父亲听到我们的惊叫急忙过来抢时,已是灰烬重燃,又闪出最后一丝火花,悄然而灭。大弟惶恐间,父亲连声安慰,说着“发财,发财”。大弟免于责打,忙到一旁的春凳上,跟我们玩起了扑克牌,再不提压岁钱的事了。
多年后的此刻,家家腊肉飘香,大年又近了。扑鼻而来的年味里,老家的火塘还在,年三十的早夜饭习俗如故,只是我们早已成人,鬓角甚而惊现白发,父母亲也都垂然老了。
长株潭的过年风俗
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想知道长株潭的过年风俗是什么吗?来来来,小编为您奉上。
株洲:打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词:“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老株洲人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长沙:节前理发
过新年,不但得置新衣、戴新帽,喜气洋洋街上走,更讲究在新年洗心革面,至少理个头发精神精神。老长沙的规矩是,新春忌动刀剪,尤忌讳新春理发。所以过了小年后,比抢年货排更长队的就是理发。而一到过年,老长沙理发店甚至可一直休到正月十五。因为那段时间,前来理发的人已变得极少。
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长沙还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的风俗。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湘潭: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据悉,湘中一带除了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本报综合)
关于春联那些事儿
姜满珍
曾经在文联工作数年,组织书协深入乡镇集市为老百姓当场书写春联,那种兴奋愉悦之情依然存留在记忆之中。
年关将至,过年物资已备齐全,就差一副春联了,一些百姓就自言自语地说:“现在的政府真好,过年的对联都为我们准备好了。”有时凄风冷雨,艺术家们也得坚持写完,老百姓还蛮心疼老师们的,提着自家烘笼给大家取暖。
慢慢地,我这个门外汉也开始学习书法了,每天写上三五幅,将其悬挂在墙壁上,自个儿欣赏良久,思量着下一幅要改进哪几笔。偶尔将自己的作品发放在朋友圈,不管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迎合我的,点赞如潮,鼓励着我挥毫不已。
写累了,我便开始学习了解春联的历史渊源。我国第一幅春联是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最开始的春联都贴在桃符(桃木板)上,从宋代王安石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一斑。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喜欢热闹,也特讲排场,他颁布御旨,在每一年的除夕前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春接福。大年初一,逐家逐户巡查,发现一家没贴,很是生气,侍从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很是体恤百姓,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亲手书写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继续巡视,返回宫廷时依然没贴,怒从心起,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这幅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命令侍从赏给银子三十两。
在亲自送了数场春联后,我更加觉得写好毛笔字的意义有多重要了,而且还要学好诗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有一年腊月,他从山东老家迁移到浙江绍兴落户,乔迁之喜又值新年之庆,挥毫书写一幅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景新家。”此联一贴即被人揭走,王羲之甚解揭联者的心情,又提笔写了一幅:“莺啼北里千山绿;燕语南邻万户欢。”当晚又被人揭走。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气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又提笔写一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趁夜色溜走了。初一天亮之时,王羲之家门前已围了很多人,对书圣写出此联很是不解,王羲之出门,在原联下分别加了三个字,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读书与不读书就是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