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第一次发现茶 到底是在茶陵哪座山上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 超

    湖南茶陵,是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在有关史籍的记载中,炎帝神农氏不仅在此“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始兴稼穑”,还第一次在这里发现了茶,炎帝因此也被称为茶祖。

    茶陵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置县于公元前202年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当地因有“茶山”俗称为“茶乡”,那么,古籍中的“茶山”是泛指的群山还是具体的一座山呢?

    有关“茶山”众说纷纭

    从一些史书的记载来看,对于茶陵的“茶山”有泛指也有实指,有时,“茶山”是“茶乡”、“茶陵”的代名词;有时“茶山”又具体到了一座山,但史料中具体到哪座山时,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认为有可能而又争议最大的是云阳山与景阳山。而近年来在该县南部青台仙发现千年古茶后,又有人说有可能是指青台仙。

    应当注意的是,古茶陵包括了“茶乡之尾”的今炎陵县。

    汉朝之后,品茗饮茶开始大范围普及,官方也修建了众多茶马商道,茶市兴旺。今天炎陵县,山陵谷涧中仍生长着旺盛的野生茶,每到春天,山民就上山采摘野茶,享受大自然美丽的馈赠。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也讲到茶陵(包括炎陵),说此地因“陵谷生茶茗焉”。

    从诸多史料记载来看,炎帝在茶陵首先发现了茶这一说法,还是可信的。《茶经》卷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意思是说将茶做为饮料,是从神农发现茶开始的,而大力弘扬“茶文化”的第一人则是周朝的鲁周公。鲁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国封于鲁。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将民间口口相传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在唐以前便是指茶。

    那么,神农用茶解毒的故事发生在哪呢?又有没有具体的地方呢?

    “茶山”是指云阳山吗?

    根据历代古籍的记载,茶乡(茶陵)地处“茶山之阴”, 这里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个,确实应当有一座山叫做“茶山”。这座山应当是两个不同地区的一个分水岭,是一座界山;第二个,茶陵处在这座山“之阴”。“阴”是一个地理方位词,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是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是阴。

    云阳山,算是茶陵的“西大门”。按照古籍中提供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云阳山处于茶陵腹中地带偏西,如果以云阳山为分水岭,西临攸县,但向北,还有将近一半的面积不能直线辐射;向南,接近郴州的安仁境内。所以云阳山所处位置并不是严格地理意义上的“茶山之阴”, 说云阳山就是“茶山”,显得有些牵强。

    但清代陆延灿所著的《茶经》中说:“长沙茶陵州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在这里,陆延灿也认为“茶山”就是指云阳山。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清代以前的古籍中,对“茶山”的具体位置都语焉不详,没有说明。但清代之后,就有实指了。但都是各说各,其中说得最多的是云阳山与景阳山。为什么说是云阳山,云阳是名山,徐霞客、李东阳、黄庭坚等探险家与文化名流都曾慕名来此。所以至清代时,云阳山更成了茶陵的代称了。或许,受此影响而私自下了“定论”吧。

    《汉学堂丝书》和《皇甫记》等古籍所载,云阳山是因黄帝之子少昊云阳氏始封于此而得名,不过此云阳山非彼云阳山。同名的很多,史书记载黄帝养龙传说及黄帝之子少昊封云阳山,都指的是山东的云阳山,而不是茶陵的云阳山。

    《茶陵州志》记载“茶山”应为“景阳山”

    清嘉庆《茶陵州志》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茶山”是指茶陵毗邻江西的景阳山,因“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这一说法又是否靠谱呢?

    景阳山属高陇镇,高陇地处高阜(高的土山),依田垅走向,故名高垅,后演化为高陇。景阳山在茶陵县北端的罗霄山脉,与江西莲花、永新两县毗邻,在历史上,景阳山的云雾茶极富盛名。

    从古籍中记载“茶山之阴”的地理位置上分析,茶陵几乎全境都在景阳山之南,山北就是江西境内,那么从这一点来说,景阳山的确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茶山”,也就是说,炎帝很有可能就是在这座山上第一次发现了茶。

    研究了30多年茶陵历史的尹烈承先生对此也抱肯定态度,他认为,古书中的“茶山”就是指景阳山。

    相传炎帝就是距此不远的潞岭尝百草时,误食断肠草中毒身亡,开始在潞岭选了一块墓地,因挖掘墓时发现溶洞,巫师认为“弗吉”,便将炎帝改葬茶乡之尾的鹿原陂。

    新发现:

    千年野生古茶现身“青台仙”

    2012年,茶陵县南部的湖口镇青台仙山上的悬崖上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群,引发轰动,其中最大的一棵母茶树围有0.7米左右,高3米多,经林业专家鉴定,树龄在800年至1000年之间。

    据湖口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此前,镇政府并不知道所辖区域存在野生古茶,是一位北京的林业专家打电话来,说这块区域“有可能有野生古茶树群存在。”刚开始大家还不相信,没想到向村民一打听,在山上果然发现了一大片野生茶树群,涉及面积约10亩。

    而这,还只是开始。2016年,同样是这座山上,距此不远的青台仙道观旁边,厂江村村民石春华在山上寻找水源时,再次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群。这次发现的面积更大,有约50亩范围,大小野生古茶树两百余棵,这也是目前在株洲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

    不管是云阳山、 景阳山,亦或是新近发现大批量野生古茶树群的青台仙,都是炎帝首次在茶陵地域发现茶这一论断提供的有力佐证。至于具体指向到哪里,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文献来验证。

    民俗文化

    茶陵江口舞“火龙”(资料图)

    你今天过小年,茶陵人昨天就过了

    陈丹书和茶陵过小年

    我国汉民族有过小年的习俗,这是古代祭灶仪式的遗留。关于过小年的具体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而在茶陵,民间过小年则有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个不同日期。

    据说,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前,茶陵地区(包括现在的炎陵县)祭灶过小年的时间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日中午,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开始,茶陵县大部分地区才改为二十三日夜晚,而虎踞、平水等与攸县邻近的乡镇过小年的时间仍然是二十四日中午。

    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变化和区别与康熙年间陈丹书起义有直接关系。

    陈丹书,今茶陵上严塘会镇弯里人,据说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常年隐居在灵岩读书习武。隐居期间,他得到过神灵的谕示:你陈丹书不能科场得意,却能造反称王,但有一个条件,这就是必须在一年之内应验鱼上树、人戴铁帽子、灶边生笋等三件奇事。陈丹书得到这样的神谕之后,非常高兴,他一边暗中准备,一边留心观察。可是,直到一切准备就绪,临近年关的时候,三件事情还没有应验一件。

    陈丹书很着急。一天,他在赶集的路上无意中看见一个卖鱼的人把鱼挂在树上,一个卖大铁锅的人把锅顶在头上,悟出这就是鱼上树、人戴铁帽子。他很高兴,以为第三件事情一定会很快应验,可是,第三件事情偏偏迟迟没有应验。他和几个人商量:时间不等人,就要过年了,怎么办?商量的结果是,三件事应验了两件,第三件事若不能应验,我们就自己来让它应验吧:挖几棵笋埋在灶边就可以了。就这样,陈丹书决定发动起义。

    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之后,陈丹书决定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起兵,因为过节期间,官兵防范松懈,易于成功。果然,起义军一帆风顺,很快就攻克了茶陵、安仁,而后队伍一路前进,直逼衡阳江东。不幸的是,在攻打常宁时,起义军遭到失败。据说,在起义前,为了照顾风俗习惯,陈丹书暗中通知大家提前于二十三日夜晚过小年。为了保密,人们不敢声张,入夜后才悄悄过节。所以,从此以后,茶陵民间便有“关起门来过小年”的说法。

    起义失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把过小年的时间改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这就是现在茶陵在部分地区二十三夜晚过小年的来历。

    陈丹书起义最后失败,被俘就义。传说陈丹书死后,阴魂大闹阎罗殿,阎王爷没办法,只好给他封了一个官:“瘟王”。所以,在茶陵地区道教、佛教的神灵谱系中,至今还有瘟王这个名讳。

    历史上的陈丹书起义与民间传说颇有出入。《茶陵古今纪事》载: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生员陈丹书起兵反清,后为清将陈光国所俘,不屈而死。《茶陵县志》在叙述这个事件的时候,认为陈丹书发动起义的原因是对社会黑暗现实不满。

    据《清史稿·圣祖本纪二》载:“(康熙三十七年)八月……湖南山贼黄明犯靖州,陈丹书犯茶陵州,官兵讨平之。(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癸丑,先是,苗贼黄明屡报获报融会贯通,仍报犯事。至是,遣官按鞫,并其夥陈丹书、吴旦先等三十余人诛之。”那么,黄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据邓狂言《<红楼梦>释真》引《东华录》云:“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谕,查黄明非《逆臣传》中之黄明,系叛逆吴三桂下伪将军,康熙十九年大兵取柳州时,遁入苗峒,后经查孥,苗子韦朝相假献首级,黄明因潜住苗峒多年,于康熙三十七年七月间纠结陈丹书、吴旦先等侵扰湖广茶陵州,攻围衡州府,俱被官兵杀败,黄明等一百三十四名先后孥获,俱应照律,不分首从,靳立决云云。历十余年而此志不衰,可谓三桂之忠臣矣。”

    这就是说,陈丹书乃是吴三桂部将黄明起义的一部分,而黄明之所以要发动反清起义,目的可能是为吴三桂报仇。

    当然,这些远去的历史都已如云烟一般飘散,如今也算是一桩不大不小的趣谈吧!

    株洲往事

    株洲春节觅年味

    渊源灯火三处浓

    黄文珊

    小年一过,春节转瞬将至。不愁山珍海味吃吃喝喝,也不愁时髦盛装靓丽华服穿戴的人们,似乎又都在重复寻觅近些年除了走亲访友、影视晚会等程式化以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浓郁厚重的年味。

    其实,在株洲这块热土上,就有三处传承日久、渊源深远的地方灯火,特具助兴流光溢彩、丰富吸睛的年味儿。

    醴陵市南桥镇“星子灯”

    “星子灯”发端于元末明初,至今几近七百年。传说古时候,南桥镇洪源、潼塘一带的老百姓使用燃放硝烟的方法治服了多年危及祸害人命的痢疾病。燃放硝烟,不但能保一方平安,那五彩斑斓迸溅的火星,还能凝聚萌发人豪爽、奔放、豁达、慷慨的激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桥镇洪源灯社的“星子灯”,已由国家收入《民族民间舞集成》。九十年代,在建设发展“一乡一品”农村文化新格局的建设中,市有关部门和南桥镇联手,组织、弘扬、引导、扶植、培育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从技术上加以具体指导,在原来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开拓创作成配有纸扎日星、月星、七星和北斗星等适合夜间演出的“星子灯”。

    1996年7月,南桥镇“星子灯”被省电视台拍成专题电视片,作为湖南独有的民间传统文化,向中央电视台推介,幅射展开,进行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茶陵县江口乡舞“火龙”

    江口居住着许多数百年前从广东、福建迁涉过来的客家人。客家人劳作之余,喜欢敲锣打鼓吹唢呐,玩狮习武。其中,尤以舞“火龙”为最。

    “火龙”采用干净稻草、竹片扎成。龙头、龙身、龙尾三者互不联接,先以竹片当骨,稻草裹梱,做成龙的三节雏形。在每节龙下部,垂直装上一根便于抓握的尺余长竹棍,然后在龙头、身、尾处,分别粘贴上五颜六色彩纸剪画的龙角、龙须、龙耳、龙舌、龙鳞等,扎上花硝引,一条两米多长的“火龙”便制成了。

    舞“火龙”多在晚上。“火龙”出阵时,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提香篮,三牲领头,十名年轻男女高举“火龙”和上书“龙游四境”“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的各式五光十色灯笼紧紧相随,七名乐手一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殿后。

    “火龙”正式挥舞,要事先点燃龙身上的线香火,舞时由配合默契的三人各执一节。“火龙”上下翻飞舞动开来,只见香火闪烁,飞金溅玉,呼呼有声,令人眼花缭乱。香火越舞越旺,象征着主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舞“火龙”中途,一般不歇息,必须一气呵成。亲疏远近,一视同仁,都要起舞。舞龙完毕,便在最后一家厅堂内焚香设坛,摆上三牲、叩谢龙爷,然后将“火龙”焚化于厅尾,恭送龙爷回天。

    舞“火龙”是江口客家人的独特民间艺术。探索根源,少说也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舞“火龙”一般在喜庆节日,乔迁或久旱求雨时举行,尤以春节、元宵为盛。旨在驱除邪魔瘟疫,祈祷岁月吉祥。活动全由当地乡民自行组合,自娱自乐,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髻发儿童,都可以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舞龙上阵。

    炎陵十都镇“三人布龙”

    炎陵十都镇位于井岗山西麓,系株洲所辖区域最东部的一个边境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朱德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这个镇居住着少数民族畲族,擅长舞龙灯,因此十都镇又有“龙灯之乡”的美誉。

    镇里群众甚引自豪的是1996年4月份,他们参加了湖南省首届农民运动会,不仅表演了拿手好戏“三人布龙”,而且获得了表演特别奖。农运会开幕式上,“三人布龙”的表演非常抢眼,只见雄、雌四条龙分别以红、绿、黄、蓝四色跃入会场,迅速呈弧形拉开,在激昂愉悦的音乐节奏中,四条龙欢快地舞动;突然,一条龙忽地蹦上八仙桌,舞龙的三人又轻盈盈敏捷地从龙身上飞跃而过。如此灵活的腾、挪、跳、跃运动表演,反复数次都在小小的八仙桌面上,观众无不欢声雷动,称好叫绝。

    除“三人布龙”的绝活外,十都人还有一绝,那就是“火星龙”。它用带有莹光的特殊材料制作,在夜空中舞起来,宛若无数的小星星,明亮灿烂,迤丽闪烁。那时节,十都人的龙灯队,春节前后,总要在乡里、镇里、县里、市里、省里表演上百场……

    这些株洲特有的年味儿,笔者都曾在多年前身临其境地享受过,其让人亢奋的热闹情景至今想来都回味无穷。我打算,这个春节,带上家人,驱车重游,再次感受传统艺术造就的年味儿。

    段立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