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水源地保护方面,2017年,我市对城区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重新划定调整和保护,完成了株洲湘江水源地、醴陵望仙桥水库水源地2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工作,全市6个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子方案及全市总方案通过省水利厅审查。去年3月份还对湘江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专项整治,取缔游艇中心1个,取缔垂钓平台13个,查处吸砂船舶5艘次,拆除铺网4000多平米。
随着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去年,我市解决农村不安全饮用人数17.09万人,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市1936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部到位履职,河流生态保护切实加强。
在强化水域岸线保护和河道保洁力度方面,去年,市海事局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聘请专业化公司回收船舶生活垃圾、油污水和对航道进行保洁;在市水务局设立市河道保洁办公室,负责河道水面保洁。各县市区参照市里做法安排专项资金和聘用专业人员对辖区河流进行保洁,做到“岸上垃圾不入河”“辖区垃圾不出境”,有力减少了水面污染。
加强船舶配套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严密监管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完成拆解化学品船舶3艘,老旧船舶10艘,对126艘船舶加装配套环保设施,强化船舶洗舱水、生活污水、含油废水的处理。新增2个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设施,港口码头污染处理能力得到全面加强。
2017年,我市第一个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通过省级部门的验收。云龙区示范区磐龙湖465亩退耕还林还湿试点的建设,充分发挥湿地对化肥农药等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完成新增造林面积17.23万亩,提高了林地涵养水;完成炎陵县西片项目区、茶陵县虎踞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护治理项目,完成醴陵军山枫洞等5个尾库矿治理,流域生态环境切实改善。
金光闪闪的湘江。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震 摄
1
清水塘关停148家中小企业并通过验收
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是我市湘江保护和治理最艰巨的任务、最难啃的硬骨头。我市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意志和决心,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取得明显效果。
企业关停搬迁成效明显。计划关停148家中小企业,全部完成关停并通过验收。计划完成55家企业的收储任务,全部签订收储协议或价格确认书。着力协助企业转移转型,有意向转移的61家企业已确定选址,其中51家落户市内。
新城建设加速推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高度关注清水塘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已有60家优秀企业报名参与合作。环保大道已竣工通车,物流西路、疏港大道加紧建设,清水塘城市公园已具雏形,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竣工验收。
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安排专业队伍对所有企业生产区进行全方位的污染摸底调查,完成33家涉危涉重企业遗留的废渣、残液的安全处置,启动企业污染场地修复工作。
□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通讯员
张小季
随着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开展,我市湘江保护与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去年,我市共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259个。截至当前,259个项目全面完成。
2
创新建立湘江株洲段联合执法轮值制
2017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河长制,促推湘江保护和治理,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已建立的基础上,创新成立了湘江株洲段联合执法轮值巡查办公室,重点加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在全省首创由市水务、交通、环保、畜牧部门轮流牵头巡查执法,市公安局负责提供执法保障的湘江监管巡查模式,共同查处湘江违法行为,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执法力量单一、处理违法行为力量薄弱的困境,出台《湘江河道日常巡查监管细则》,强化各级各部门责任,有力保护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
去年,我市湘江巡查在陆路巡查、水上巡查的基础上,又增加无人机空中巡查,立体化、多层次监管湘江,实现湘江管理无盲区、无死角。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与市长热线并网,全天接受群众、新闻媒体、志愿者举报,及时消除隐患,保护水环境。设立奖励基金,出台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全社会共同保护湘江、保护母亲河。
在污染治理方面,2017年,株洲市城区洗水企业搬迁入园,制定《株洲市城区电镀行业整治方案》,启动醴陵市造纸行业整治整合;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全市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面启动建设,炎陵、攸县、醴陵市、市区已建成投入运行。
去年,我市黑臭水体治理被中央环保督查组点名要求整改。随即,我市确定枫溪港、建宁港、天鹅湖、翠塘、西湖、凿石港、陈埠港七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截至目前,西湖、翠塘、天鹅湖整治基本完成,枫溪港、建宁港、凿石港、陈埠港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去年,我市全面落实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240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得到进一步提升。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拆除退养网箱11598平方米,建成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4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家、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家,完成25家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项目。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株洲县朱亭、茶陵界首等10个重点建设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方面,2017年,我市投入资金15533.61万元,完成株洲县、攸县、茶陵、醴陵等4个试点县市低镉品种种植54.29万亩,修复式休耕85738亩,第三方治理26.823万亩,完成12个VIP+N技术治理示范片建设。
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方面,完成清水片区、铜霞片区、霞湾港二期和醴陵市洪源金矿、石景冲铅锌银矿等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全面启动建设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4
古桑洲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大变样
相关新闻
□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株洲日报讯 “昔日的臭水塘变成了岛内的娱乐中心,跳广场舞、晒太阳、小孩嬉戏……”古桑洲社区居民罗迈平向记者介绍这块离她家门口不到5米的“宝地”。这是天元区两型办组织实施绿心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之一的古桑洲社区10户集中污水处理地——水塘提质改造项目。
“这个臭水塘有250多平方米,是周边10户居民的污水集中点。一到夏天就苦不堪言,臭气熏天,蚊虫鼠蚁泛滥。”社区负责人介绍。2017年10月,天元区两型办组织实施古桑洲10户居民集中污水处理地——水塘提质改造,其中包括水塘清淤、卵石回填、3套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并联一起进行集中污水处理,经过提质改造后,这里已经变成休闲广场。
据了解,2017年,天元区绿心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年底已经竣工,等待相关部门验收。现已完成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共286套(即单户污水处理户数共293户),其中古桑洲社区单户污水处理70户、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3套(10户)、金龙社区单户污水处理74户、石塘社区单户污水处理88户、太高社区单户污水处理46户、高塘社区单户污水处理3户、竹溪社区单户污水处理2户。
从天元大桥上看湘江。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