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巨南
衡炎高速竣工后,进入炎陵段原用作标段建筑工场的一块山地被朋友从村集体租得,并在那里建了个生态农庄。引来山泉,种植了树木,开挖了鱼塘,重新粉刷了住房,还添置了兵乓球桌等健身休闲器材。此后,朋友多次相邀,但因时间关系,一直未能遂愿。一个周末,终于觅来机会,我们一行20余人从县城出发,行车10多分钟便来到了休闲山庄。
朋友盛情接待,在大快朵颐土狗肉、野生河鱼以及诸多野菜之后,带着酒后的微醉,我想起曾在附近看过的一处古迹,便独自前往。沿衡炎高速围栏外的小径往茶陵方向步行数十米,走过高速路下的涵洞,便见一狭小的山谷,山谷两边的山头,郁郁葱葱。往左行数米,见一山崖,崖上有四个大字“邑有圣陵”。大字下面有近年新刻制的两块石碑,从石碑上得知,此处所已于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得知“邑有圣陵”这四个字的来源。原来是古时给御祭官指路的标识,系乾隆十六年衡州知府黄岳牧书,阴刻楷书,每字30cm×30cm。周边荒草凄凄,也无路径,看来好久没人光顾这里了。我想大字下面应该就是古道,于是拨开荒草,踏着松软的泥地,往山谷深处走去,不一会儿,果然发现一条青石板、鹅卵石铺砌的古道赫然呈现眼前。我兴奋不已,再往前走,只见古木参天,掩映着古道,山谷间的溪流泠然作响,寂静而又阴森。我本想再往前走,但想到一个人在这人迹罕见的山谷中独行,便顿生怯意,于是只好原路返回。
我回到石碑前,反复欣赏,似乎看见当年的官员们奉旨去炎帝陵祭祀,一路舟马劳顿,但神情虔诚。他们从衡阳至茶陵,过此处桥头岭,然后往太和,经霍家、西台、枧田洲、塘旺而止于鹿原陂。据有关资料记载,历朝历代的御祭官均从京都至衡州府,然后在府官的陪同下,长途跋涉,“五宿始至”炎帝陵。到清代,御祭更加频繁,现存《炎陵志》中有碑文可查的就有38次。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汝谷奉旨祭祀炎帝陵,写有《雨霁由顺风岭度峤梁岭》一诗,具体形象地描述了由茶陵地界的顺风岭到桥头岭(也称“峤梁岭”)的情景:“晨起饬征装,茅檐雨未息。出户鸟声喧,俄然新霁色。活活急流奔,小溪经六七。肩舆苦频涉,水深没胫膝。巉巉顺风岭,攀缘气欲塞。扶杖过石桥,又见悬岩逼。峤梁入丹霞,羊肠路更窄。下临千余仞,失步不可测。回首青芙蓉,万朵痕犹湿。小憩栖云亭,遥遥睇酃邑。天风吹层霾,闾阖通呼吸。登转陟忘疲,洒然豁胸臆。”由此可见,当年的桥头岭确实如《酃县志》所载“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约十里许,为往来要冲”。
“御祭古道”至炎帝陵还有15.5公里,换作以前,官员前往炎帝陵祭祀,恐怕还要费上半天时辰。如今走衡炎高速,去炎帝陵仅需十来分钟的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