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
之二十七
末
月到岩, 有缘来聚
谭红明
虽是茶陵人,但灵岩古寺却是第一次去。
出县城东环路,开车往严塘镇方向约3公里,可看到灵岩古寺的指示路牌。右拐下坡,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穿过那道天造地设的石梁桥,再沿着水泥村道行驶2公里多一点,抵达沙溪小学。下车,上小山坡,沿小道步行,路面极窄,有蓦然闯入荒郊野岭之感。映入眼帘的,一会儿是满山坳浓密而纯粹的荆棘,一会儿是枯黄却依旧傲然挺立的茅草,还有呢,就是一丛丛疏朗有致的南方小竹,有些呈黄褐色,有些依然是那么青翠。
路的右边有一个狭长的小湖,微风拂过,粼粼的波在碧绿的水面上微微地漾着,散射出碎而亮的光。霎时,心中最柔软的一角被触动,美,就是这么突如其来的!小路也愿意亲近水面,往下一掉,居然伸进水里,只好踏着那排露出水面的巨石跳跃而过了。
四周是起伏的山峦,没有草木覆盖的地方,便裸露出红褐色的岩石,开阔而粗壮,如巨人的铮铮铁骨。有些石壁连绵不断,时而隆起空中,时而隐入地面,如蜿蜒的游龙。树木不多,偶尔有几棵青松,点缀着这些低矮的石山,红绿相映成趣。
下坡,数十米处左边有一岔路口,行至此。如果你把头往左一扭,灵岩古寺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就这样闯进你的视野。
那是一个马鞍形的山谷,三面绝壁,东面留有豁口。灵岩古寺就坐落在这个“马鞍”的尽头,左右两侧连亘的山峦如修长的臂膀,把它静静地拢在怀里。古寺无声、无息,就那么庄严肃穆地立在那里。门口两层楼高的牌坊是纯白的底,彩绘着佛像与神兽。站在其下,心中甚至会浮上一个念头:路过的那道天然石梁桥,正是造化为这里特设的一扇“大门”,彰显着门后的非同凡响。
穿过牌坊,你会发现,古寺和石梁桥一样,自然天成。它是一个砂砾红岩形成的半月形大石窟,高10米以上,宽50米,进深约70米。正中设有观音、弥勒佛、释迦牟尼的神像,两边是十八罗汉等。佛像的气场和寺内历经千年的积淀,让人心生无限的敬畏之情。左右两壁上有历代游人留下的石刻和题咏,可惜人为破损较严重,保存完好的只有乾隆年间的“别一洞天”等寥寥几幅。
最醒目的是左边石壁上黑底绿字的“月到岩”三个一米见方的大字。相传明嘉靖年间茶陵知洲曾才汉来此游览,为月色所动,挥笔题词“月到岩”。每到月夜,如水的月光自空中倾泻而下,满室生辉,整个石窟充满了神秘与圣洁的气息。正是拥有这样奇特的月下美景,所以此石窟成为茶陵八大景之一,名“灵岩夜月”。
另外,此处还有着神奇的传说。唐咸通年间,严塘人陈聪在此设馆授徒,他儿子陈光问沐月色苦读,有狐妖化为美女引诱,他并不为所动。后来,某日忽闻双鹤鸣,意为“登云兆也”。果然,他在69岁的高龄中了进士第四名,成为茶陵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宋人有诗赞曰:十年辛苦唐贤士,千载奇观旧石岩。天籁沉沉山月小,夜深文章与谁谈。
走出寺外,右边的绝壁之上,也有“月到岩”三个古朴典雅的楷字石刻,清晰可见。
环顾四周,此地其实有着一系列不同凡响的景观,如会仙寨、对狮岩……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统称为“灵岩八景”,并生动地描述:“石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玦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此灵岩八景也。”
美景、历史、传说、遗迹,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这里融为一体,令人心生许多期待!
月到岩,有缘再聚,相约月夜。
远景
弯弯的山路
相关链接
月到岩位于茶陵县城东南严塘乡沙溪村。岩坐西朝东,上刻“月到岩”三字,岩内有由粉红石形成的石窟。
寺建于岩口,现存为宋时建筑,中立牌坊式拱门,高约10米,门额上书“灵岩古寺”。山门依穹门而建,里面寺舍宽敞,可纳千人。山中景观众多,宋文学家黄庭坚、明旅行家徐霞客都曾有描绘。
自驾线路
从株洲河西出发,经京港澳高速、泉南高速可到达,历时2小时47分钟,路程约为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