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茶陵牌坊多为州立、族立。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州志载州立的有44座,其中为人物立39座。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版为最后一次续修州志,记49座,除照录明志44座外,仅增5座,为6位取得功名的州人而立。族立牌坊由于族谱残缺,难以统计。龙家牌坊属此种,也是今天茶陵全境仅能见的一牌坊,2002年已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牌坊位于秩堂镇皇图村龙家祠正前方,又曰:“中宪大夫坊”(明清两代该村龙氏有四人先后册封或诰封“中宪大夫”),建造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为三门,共5层,坊高12米、宽10.2米。全系青麻石部件制作,后总装而成。第一层为门,以上四层为浮雕组合。内容有人物、花卉、鸟兽及镂刻图案。其中人物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公挑袍》、《长板坡》、《甘露寺》、《空城计》等三国故事为主,体现旧时的“忠孝节义”主题。浮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镂刻图案疏密有致,极为工细,表明当时当地牌坊设计与建造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第四层起宽度有所收缩,两侧有翘角造型,顶端为“山”字圆柱造型,气宇轩昂。尤为难得的是,历时近500年,还完好无损,实属罕见。
石坊工艺独特,并非见诸报刊中介绍的“用石料砌成”。据《现代汉语词典》,“砌,用和好的灰泥把砖、石等一层层地垒起”,而龙家牌坊不见任何灰泥,方形条石的竖接、横接只见缝隙线纹,相衔接处石与石之间甚至连括须片也无法插入,实则为一种暗式榫接工艺——“榫,竹、木、石制器或构件上利用凸凹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据《现代汉语词典》)”。牌坊构件由于有雕花石板嵌入,条石相接凸凹部分须采取梯形,相接时稍用外力置入,即达到吻合。部件十分工整,不能有丝毫马虎。凸凹相接,藏内里面,使得部件与部件之间相接后只见缝隙线纹,“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茶陵龙家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