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动更强劲 工业更有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通讯员 易汝青

    产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株洲强。

    一年来,我市积极践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围绕更好发挥“四个作用”,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奋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宏伟目标,大力实施工业“1093”行动,强力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铺展开砥砺奋进的壮阔画面。

    一组组数据让人振奋:去年全市规模工业增长7.3%,全省七个一类市州排名第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全省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8%,上升11%;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3%,上升3%;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8%,利润总额增长9.6%。

    这一连串数字的提升,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果断行动和汗水浸透的具象表达。

    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五年来最多

    清水塘搬迁改造、醴陵烟花鞭炮行业整合……去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遭遇诸多不利因素。

    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压舱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企业帮扶年”和“项目建设年”活动“双剑合璧”,一批打基础、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钢铁行业全部退出,清水塘61家企业落实了搬迁承接地,大部分启动搬迁……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动力,我市加快腾笼换鸟,为战略新兴产业留足发展空间。

    长城电脑、北汽二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通用机场建成投用,“两机”重大专项、风电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有序建设,去年我市园区新开工工业项目132个,新竣工工业项目48个,共获批国家工业强基项目6个、智能制造专项8个,制造强省重点项目26个。

    项目“加速跑”,经济“稳步升”。去年全市制造业增长8.7%,占规模工业比重92%,上升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3家,是近五年来最多的一年。

    科技实力多次引爆全球目光

    去年,全市企业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一批创新成果站上国际“舞台”,引全球瞩目。

    6月,“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简称“智轨”列车)在我市首次亮相,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两者的优点,为解决大中城市出行难带来了新的选择,立即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全球首款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首发、中车时代电气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制世界最大容量压接型IGBT、中车电动首台快充电动客车在法国开跑……一批填空白、强实力的技术成果竞相突破。

    中车株洲所科技产品获国家专利金奖、中车电机5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南方阀门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洁宇日化获国家绿色产品创建试点、时代绝缘获国家绿色工厂创建试点、天一焊接等6家企业获批省级工业品牌试点……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基地。

    下转A2版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