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快递是怎样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文史知识

    快递,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古代也要异地传递信息,也需要快递信件、物品。古人是怎么做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

    【古代快递员的名称】

    有信史可考,快递在中国上古周代时便已出现。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音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后亦指驿马)传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这在周代叫“徒遽(音jù,这里指驿车、驿马)”,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正好相对。步传又叫“步递”。“遽”与“邮”“驿”“馆”“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邮传、速递机构。如春秋时,齐桓公在齐国大路上,每30里设一个“遽”,汉代则30里设一“置”。

    【最著名的快递业务】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到了隋唐,快递业更为发达,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在李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000多人。

    【古代快递员的着装】

    如今的邮政投递员都统一穿着墨绿色的工作服,古代的快递员也有自己的职业服装。秦代以水德自命,色彩上“尚黑”、数字上“尚六”。当时的车同轨一律为“舆六尺”,用于快递业务的马匹则是“乘六马”;上等投递员的着装都是黑色。到了汉代,黑色不受欢迎,投递员穿红色工作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驿卒有特殊标记,头裹绛红头巾、膀戴绛红套袖。另外,身上还背着“赤白囊”,即一种红白相间的专用邮包。

    【古代快递有多快?】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马肯定比马拉着车跑要快多了。所以,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古代快递如何保密?】

    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即传送或收到文书,必须登记发文或收文的月日朝夕,以便及时回复。文书如有遗失,应立即报告官府。同时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男女奴隶、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快递出错后果严重】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秦代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即《法律答问》中所谓“发伪书,弗知,赀二甲。”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当时禁“漏泄”“稽缓”“遗失”“忘误”,其中对泄密处罚最厉害,《唐律疏议》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私拆邮件的,《唐律疏议》规定:“私发官文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密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