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绿色发展唱大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清水塘某搬迁企业内部,工人在指挥吊装天车运输拆卸后的设备

    □ 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综述

    点赞

    清水塘某搬迁企业内部,工人正在绘制机械布局图,以便在新厂房重新安装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前不久,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绿色、创新、活力、包容”的主张,引领经济发展方向。

    在老工业城市株洲,这样的理念早已融入骨髓,浸润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年初,市委市政府吹响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号角,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升级。15平方公里核心区内,148家传统工业企业或关停或搬迁。繁荣、污染、艰难、失落……伴随一家家企业相继离去,关于清水塘的传说也落入历史尘埃。

    旧动能加速卸去,新动能紧跟其上。当其他老工业城市依然一筹莫展之时,株洲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依托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产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一个涵盖研发、整机制造与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

    10月23日,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在株洲正式开跑,灵活的“脱轨”列车,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选择;在更早的7月,全球首款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发布,无需人为干预,汽车自动完成牵引、转向、变道等动作……依托原有积淀,提速创新驱动,传统的动力产业迈向“高精尖”的新标高。

    航空产业方兴未艾。芦淞通用航空城入选首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两机”专项中国航发株洲航空动力产业园开工……

    战略新型产业多点发力。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车时代电动整车销售位居全国前三;在电机、电控、电池三大核心部件领域,各大株企棋先一招。

    “从‘高碳’向‘低碳’转型、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从‘黑色’向‘绿色’转型。”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所言,如今的株洲,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走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歪路,绝不能走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功夫的邪路。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湘江保护治理为抓手,加速动能转化,加快新动能培育,实现转型发展。

    由于工作突出、成效显著,今年,株洲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起,受到国务院表彰。

    新时代,新起点。承载着几代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株洲开启新征程。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宗旨,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以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三城”为支撑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是株洲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自己优势的强化拓展,株洲正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 理念创新服务城市转型”。

    ——《人民日报》

    打破以往了条条框框,市场才没有束缚,企业才能释放活力,进而逐步培育出内生的增长动力。体制机制的“大刀阔斧”改革,使得市场环境的正向因素不断累积,赴株洲投资兴业的高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大幅增长,今年以来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进程加快了,项目建设的氛围更浓了。

    ——新华社

    “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在湖南株洲,“火车头”不仅是城市精神,也是其制造业特色发展、迈向高端的象征。株洲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构建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配套产业为支撑,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动力产业体系。如今,制造业的脊梁正在株洲挺起。

    ——《光明日报》

    近年来,身处“两型社会”国家试验区的株洲市,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坚持把结构优化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其“火车头”的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经济日报》

    一子落下,全盘皆活。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契机,株洲坚定而灵动的手指开始拨动“加减乘除”金算盘。加,加强优势产业;减,砍掉过剩产能;乘,挖掘创新的倍增效应;除,解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

    今天的株洲,从工业的心脏(IGBT芯片),到工业的牙齿(硬质合金),到工业的动力(电力机车、航空发动机),到制造业服务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生机勃勃。硬质合金、有色冶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云龙文化旅游、职教科技园培训与技术成果孵化等9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

    ——《湖南日报》

    这段时间在湘江边散步,仰望蓝天白云,心情格外舒畅,希望“株洲蓝”能够继续成为株洲天空的颜色。

    ——网友“爱莫”

    亮点

    4

    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1

    一个亲商优商的环境

    不久前的一次会面,让株洲宏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广倍感温暖。

    今年,企业想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要求申报手续须由企业上网自主进行,但由于对申报条件不了解,亟需专业人员帮忙解答。

    “接到‘企业帮扶专线’的短信提醒不到半个小时,承办单位的电话就过来了,没多久,人也到了。”政府部门上门的速度,让刘广大吃一惊。

    今年,株洲再次吹响“企业帮扶年”的号角,结合“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要求,创新推出“24小时见面机制”。企业反映的问题,承办单位须在24小时内与企业负责人或委托人见面。

    目前,全市24小时见面率为99.8%,对未及时落实者,市纪委和“马上就办”办公室立即启动问责机制。我市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企业帮扶推进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在株洲,企业帮扶已然蔚然成风。

    一场史无前例的搬迁

    3月2日,株冶集团生产区内,伴随一阵机械轰鸣声,厂区内硫精矿综合回收处理和煤气发生炉生产系统应声倒地。产生废煤渣8000余吨,排放二氧化硫800多吨……这套年生产能力2.5亿立方米的系统,如同整个清水塘重化工业的一个缩影。

    年初,市委决策层以破釜沉舟的气魄,要求在9月底前4家重点企业、148家中小企业全部关停,株冶集团转移转型的有序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基本完成。

    短短7个月的时间,株洲给企业当“红娘”、结“亲家”、做“辅导员”,在全国首开先河,以“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的模式,推动关停搬迁工作全速推进。

    截至目前,计划关停的148家已关停147家,剩下的昊华化工已签订土地收储协议;计划完成的55家收储任务已有54家签订协议;有意向转移转型的61家企业已确定选址。曾经的“污染大户”退出历史舞台,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

    一次贴近民意的一门式改革

    3

    5

    一次贴近民意的一门式改革

    一个村的转型实践

    “以前办个证要跑上好几趟,现在轻松多了。”在荷塘区政务大厅办事时,荷塘区芙蓉社区居民马建新发出由衷感叹。

    以往,老百姓找政府办事,办出生证要找计生部门,办身份证要找公安部门,办营业执照要找工商等部门,办哪家事就得进哪家门。

    2016年,荷塘区试水“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对295项散落在各个部门的自然人审批业务,全部集中到43个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一窗式”受理。原来的20余个专业业务窗口缩减为6个综合窗口,群众在任意一个窗口,都能办理任何一个部门的事。

    “信息孤岛”也在打破。社区采集区域范围内居民姓名、居住地址等18项基本信息,为政务服务系统办事服务提供信息比对和调用。居民在“一门式”政务服务系统中提交过的材料,在系统中留存了电子版,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反复使用”, 真正实现让群众办事少跑路、少求人、少费时间,少交材料。

    最近,政务中心的服务再次升级,新增“一次办”服务。该区与邮政部门签订合约,推出“株洲市荷塘区政务服务专递”,凡是需要领取证件和结果物的,都可以免费由政务中心采用EMS快递的形式寄送到办事群众手中,减少群众跑腿次数。

    十年前,这里“晴天灰满桌,雨天挽裤脚,垃圾堆墙角,污水门口泼”;十年后,这里“远看似公园、近看是家园、细看是乐园”。这里是天元区马家河街道高塘社区,株洲新型农村建设试点。

    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常年债台高筑,这样的村集体要如何发展?高塘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近年来,高塘依托“村组整体征收、整体拆迁;村民整体安置、整体转城;农村集体土地先整后转”为核心的征转分离试点,实现“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集体转国有”。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高塘社区打破传统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立新型经济组织——湖南新高投资集团,借助政策支持,集约社区居民全方位资源优势,让全体居民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和丰厚红利。

    高塘,正成为一个乡村转型振兴的新样本。

    2

    一个诞生了814项知识产权的园区

    不久前,湖南宏讯亿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的第二笔扶持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有了“活水”,企业自主研发的储能式电池管理系统立即进入备货状态。

    自2015年8月开园以来,园区强化增值服务,从政策服务、政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公共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致力于产学研贯通,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型人才与团队搭建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仅2017年,园区就累计支出项目专项扶持资金1800万元,企业创新发展获得有力扶持。

    截至目前,园区已经入驻高科技企业109家,拥有知识产权814项。2016年,该园区入驻企业实现营收3.6亿元。而今年截至目前,这个数字已增长至17.3亿元,预计全年突破20亿元。

    ▲董家锻高科园,工人检查零件

    本版图片由视觉视频部提供

    ◀美丽乡村响水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