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 :芳华绽放在城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民在城市阳台散步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综述

    点赞

    亮点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

    2017年,市委、市政府突出小康决胜,着力改善民生福祉。一项项政策,一个个项目,一次次行动,“为民”的底色愈发浓重。

    聚千钧于一击,毕其功于一役。全市上下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啃硬骨头,攻坚拔寨,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今年有望同步实现。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深入实施“民生100”工程,让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准人民的需求。在全面完成各项民生指标任务的同时,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就业风景,成绩亮丽。今年,株洲全面落实“六补贴两补助”等就业创业政策,着力完善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2.3%。

    “饭碗”稳了,腰包鼓了,居民收入再次跑赢GDP。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分别高于GDP 0.5个和1个百分点。

    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织密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统一进入过渡期,按照 “一整合、六统一”的思路,我市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政策整合的工作。城乡居民住院人均补偿2744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65%以上。

    圆了安居梦,住房保障紧锣密鼓。今年,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在2018年春节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且有人居住的农村土坯房改造也将全面收官。

    财政“真金白银”大力倾斜民生。1-10月,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同比增长8.85%,而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合计增长13.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民生新蓝图,株洲将满怀自信与豪情,不忘初心,砥励奋进!

    1

    “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蝉联

    《人民日报》:

    百姓办事从难到易,手续从繁到简,是株洲荷塘区在湖南全省率先推进“一门式”政务改革带来的清风。荷塘区创新实施审批首席代表制,实现了“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的无差别审批。打破“信息孤岛”,百姓办事不用在多个部门来回跑动、反复提供材料。

    人民网:

    人社便民服务大厅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近两年来,株洲市人社局坚持一切以方便群众办事为中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从“软硬”两个环境入手,注重“五化”同步着力,努力推动服务升级,铺就了一条服务“高速路”,架起了一座便民“连心桥”,让人社服务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具时效性、更有温度感,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认同感、信任感。

    CCTV13《朝闻天下》:

    株洲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方面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尽量选择在工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为贫困户就业创业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出台产业扶贫政策,积极整合各项资金,支持搬迁户的后续生产发展,确保扶贫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湖南日报》:

    株洲市作为全国首批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2011年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着重从降低医疗费用、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水平3个方面持续发力。如今,一个个医改“大礼包”,让株洲市民获得感越来越强。

    《湖南日报》:

    脱贫攻坚不是独唱,也不只是对唱、小合唱,而是一个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参与的大合唱。在株洲市,这种大合唱正进入佳境。从“四级书记抓扶贫”“五大家领导包县市”,到“城市五区对口帮扶”,到183个后盾单位、300多个县直责任单位进驻贫困村,再到更多的企业和市民踊跃参与其中,株洲的脱贫攻坚大合唱气势宏大,步调整齐。株洲市各级各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也正是怀着一种对贫困群众的深深情感,找到了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全市的整体脱贫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网友“晓风残月”:

    我住河东,原来羡慕河西有风光带,现在转眼河东风光带也慢慢成型了,真高兴!有个休闲散心的好去处了!株洲也越来越美了!以后也可以骄傲地吹嘘:株洲也有两条美美哒风光带!为株洲点赞!

    家住福利工厂后面的李师傅:

    以前我骑着货车从福利工厂路进来,最怕碰见大货车,一碰见的话,准被堵着走不了。一辆摩托车也别想挤过去,路面还坑坑洼洼,出行很不方便。现在这条路,修成了柏油路,又干净又宽敞,天黑之后一个人走,也不害怕了。政府为民办了实事。

    11月14日,中国文明网发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及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株洲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评价,能全面反映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和科学发展水平,是目前全国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

    创建文明城市是株洲市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追求的梦想。2011年,株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2015年,株洲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首次获得提名资格就被正式命名的全国文明城市。此后,株洲市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目标,不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市民素质显著提高,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更加精致精美。

    ▲市民在”争做好市民“的签名板上签名

    2

    一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硬仗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正走近株洲。为了这一时刻,株洲这场脱贫攻坚战已经打了3年,而今年,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

    战役的重点,集中在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医疗保险等“七个一批”,和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等配套基础设施扶贫“六大工程”上。

    40多个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文件密集出台。这些文件细致而缜密,详细部署了脱贫攻坚的任务,精准指出了脱贫攻坚的现实路径。

    株洲在全省率先创造性地作出了“两个全覆盖”的部署:既覆盖贫困村,也覆盖贫困户。共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519支、1559人,奔赴166个贫困村;派出结对帮扶干部2万余人,结对贫困家庭56256户、179690人。

    找准穷根,在根部产业“造血”,贫困村共引进产业扶贫项目157个,引进资金1.44亿元,流转土地31.4万亩,带动贫困人口11947人。

    聚力除“病根”,靶向去“病灶”。今年,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有望同步实现。

    ▶图为炎陵县垄溪乡南岸村生态养殖厂

    3

    河东风光带,又一个欢乐谷

    初冬时节,湘江河西风光带仍是一个“欢乐谷”。人们在自行车道上竞相追逐,在沙滩足球场、篮球场上生龙活虎,夜幕降临,露天剧场人头攒动。

    江的那一边,同样热闹。人们在“城市阳台”散步,在长滩水韵游玩,在分袂亭拍照留恋。

    一江两岸,景点各异,幸福的感觉一样流淌。

    2012年,株洲湘江河西风光带竣工,这条集亲水、运动、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走廊,在竣工数月后就斩获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2年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杰出奖”。这个奖项,被誉为风景园林业界的奥林匹克。

    2014年,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湘江河东风光带”)正式开工。项目北起石峰大桥,南至株曲路口,全长9.2公里。项目静态总投资36.66亿元。

    今年,河东风光带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河东风光带全线道路已实现双向四车道基本贯通,北段景观(石峰大桥段)、神农台、城市阳台、长滩水韵、分袂亭等标志性景观工程已完工并对外开放。

    4

    六桥、七桥,湘江新通途

    风光带铜像

    3月21日,湘江七桥(渌口大桥)正式通车。此时,距离湘江六桥(枫溪大桥)通车,还不足5个月。

    湘江七桥打破了制约株洲县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县城扩张,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是株洲实施“一体三极”,城市向南拓展战略的关键性工程。

    而橘红色的湘江六桥(枫溪大桥),连接天元区与芦淞区,北起黄河南路,向南跨滨江路,越湘江,再跨越规划中的沿江路、天池路,终于芦淞区航空大道。一头,对接枫溪新城,依托湘江风光带建设,建设“幸福生态城”,向南拓展提速;一头,连着河西核心区,以后,从河西到芦淞区政府、南方公司等地,车程只要10来分钟。

    连续两座大桥飞架湘江,阻碍株洲地域发展的“肠梗阻”得以医治,改变了株洲这座城市的发展格局与人们的生活方式。

    七桥

    医保改革

    5

    一体化医保消弥掉城乡差别

    从2017年1月1日起,株洲实行新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参保缴费标准一致,且公平享有基本医保待遇,不再有“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医保待遇差别。参保人员就医时使用统一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其中纳入报销的药品达到2540种,较原新农合药品目录增加了1100多种。

    医保待遇也提升了。参保人员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统一提高到15万元;在不增加个人缴费的情况下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参保人员就医个人自付合规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的费用进行二次补偿,年度最高补偿金额达20万元。

    群众就医也更方便。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医保跨省异地联网结算。

    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为320.3万人,基金征缴19.22亿元;城乡居民住院49.75万人次,基金支付13.65亿元,人均补偿2744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65%以上。

    市民在湘江风光带锻炼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