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是我母亲的百年生日。母亲享年74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6年了。
母亲1917年出生在株洲县南阳桥乡周家埠一个书香家庭,外祖父是晚清末年的一位高中生,可谓是乡村一秀才。母亲在她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本应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和上学读书的机会,可是不知何故,她却没有进过学堂门。1937年,经人介绍她和我父亲结婚,在与我父亲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生育了10个儿女,因家境贫穷,缺医少药,夭折了5个,留下我们兄弟姊妹5人。
母亲总是特别强调做人,她讲:“君子立德,穷不改节”“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旺”“为人莫做亏心事,头上三尺有神灵”等。在待人处事上,母亲经常讲:“人在做,天在看”“无情又无义,种瓜不结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的这些教诲让我享受着灵魂上的初乳哺育,也影响着我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旧社会为养家糊口,父亲东奔西跑找活干,兼做点小生意。家里的事全是母亲一人打理,既当妈又当爹,既做家务又干农活,过得不容易。解放后,家庭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经济仍然拮据。勤俭节约惯了的母亲,还是能把家里打点得井井有条。用餐上,坚持“忙时干,闲时稀”,冬季雨雪天吃两餐,精打细算,还常将瘪谷子磨成粉和蔬菜熬成粥,杂粮拌米饭,尽量让家人们填饱肚子。衣着上,哥哥姐姐穿了衣服留给弟弟妹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加上母亲的针线活好,衣服又洗得干净,我们穿在身上,也觉得蛮好的。母亲还经常告诫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在我们心中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上小学到读初中,我和姐姐都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读书。母亲一方面叮咛姐姐要带好弟弟,一方面反复嘱咐我们要好好读书,“上学不能整人,不要打架,不能当坏孩子”“学好了知识,今后才有干事的本领”。并且经常讲一些她自己没有文化吃了苦头的事情给我们听,一到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回家,见面第一声问话就是有关学习的话题。一个学期结束了,第一件事就是要看我们的成绩通知单,看到我的成绩优秀,操行评语好,她的脸上就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我还记得很清楚,1960年,我和姐姐同时考上初中,家里没有钱交我们的学费,母亲便和父亲商量,怎样筹措学费钱,向邻居借了一点还不够,于是她老人家提出把她陪嫁时的一张抽屉卖掉,换到现金,才凑足我们姐弟俩的学费钱。当时母亲还当着家人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1959年至1961年,正是国家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和外部压力的经济困难时期,老百姓的生活都很艰苦(人们常称过苦日子时期)。我们的同学很多因家庭困难都失学了,而我和姐姐因得益于父母和两位兄长的关心关爱,尤其是母亲的执着和坚持,没有失学,这就为我后来的深造奠定了基础。
母亲很善良,很懂道理。我清楚记得,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我的同班一位陈姓同学,父母双亡,他与公公(爷爷)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冬季上学都是打赤脚。见此情景,我便把母亲给我做的一双新布鞋送给了他。过了不多久,母亲发现新布鞋我没穿,便问我,那双新布鞋怎么不见了,我把实情告诉了她,她老人家不但没责怪我,反而说:“崽啊,你做得对,良心好。人心是肉长的,以心换心。‘薄己厚人’是美德”。
她对孩子们的呵护也是关爱有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身边的孙子孙女加起来共有八九个,小孩的年龄都相隔很近。大人们白天都要出工干活,未上学的孩子们的照顾全由我母亲一人承担。加上邻居们还有小孩请她照顾,有时候是几个摇窝放到一起,她手脚并用地摇摇窝,口里还不时哼着小调,左右邻居给她一个美称“幼儿园园长”,她笑着说:“我年纪虽然大了,帮他们带孩子还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孩子们不仅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孙子孙女们被她老人家带亲了,都很亲近她,晚上还要和她一起睡觉,一张床上睡几个人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