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树立家长科学育儿的理念是紧迫任务之一,也被教育部门称为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那一年,卡皮察夺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记者问他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最主要的东西时,这位老人说是在“幼儿园”习得的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俗语说,三岁看长,七岁看老。幼儿教育是人一生的奠基。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逐步进行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身体发展水平、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幼儿有爱玩游戏、模仿、好动等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游戏是他们探究世界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倘若这个时段进行说教知识的灌输,不但没有启智的作用,甚至还会埋下厌学的祸根。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实际上认识到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家长并不多,能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固有规律的人更少。问题的存在源于认知。遵循教育规律,教育部门十多年前就停办城区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去年又整治和取缔了农村学前班,摘除了学前教育中的一个“毒瘤”。在此基础上,三年前我市完成“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课程开发,力图让幼儿园“幼儿好习惯培养”形成地方特色。
笔者近日参加了全市幼儿好习惯养成案例决赛,芦淞区一家幼教机构在培养孩子爱吃蔬菜好习惯过程中,幼师结合传统中医知识,让孩子养成关注自己“便便”的好习惯,孩子在体验中习得均衡膳食的好习惯。所有的引导与努力,都是试图传达与灌输这样的理念:幼儿本应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对幼儿来说,在游戏的体验中习得好习惯,比背诵几首唐诗、会一些简单的计算重要得多。
孩子就是一棵树,树干直不直才是最重要,树干挺拔了,长成大树后即使有些枝枝叶叶的问题,修剪即可。那个树干,说的就是孩子的好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