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特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194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年3月参与筹建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1954主持创建粉末冶金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就是被誉为我国“粉末冶金之父”的黄培云院士。

    硬质合金被誉为“工业牙齿”,是用粉末冶金方法制成的一种金属材料。想要发展工业,必需先发展硬质合金产业。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硬质合金产业一片空白。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将601厂(株硬集团前身)的建设列为“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工厂建设初期,国家选派学员赴前苏联学习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然而,仅此还不能满足工厂对粉末冶金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国家决定培养粉末冶金专业人才,该项任务落到了建校不久的中南矿冶学院身上。这也是我国校企合作的最早案例之一。60余年来,双方的合作不断紧密和深入。也因此,中南矿冶学院被誉为粉末冶金行业的“黄埔军校”。

    601厂刚刚建成之时,黄老就是验收组的成员之一。此后,他便与工厂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心系着工厂的发展。

    1952年,黄老从武汉大学来到长沙,参与筹建中南矿冶学院,担任教务长。1956年,他亲自培养的我国第一批硬质合金专门化22名毕业生,全部进入硬质合金行业,其中17人分到了601厂。

    株硬集团原总工程师张荆门是黄老在中南矿冶学院亲自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没有教材,先生就自己编写,亲自为我们授课。” 在张荆门印象中,黄老治学严谨,授课总能把握重点。一门学科学下来,如果认真记了笔记,就是一本工具书。

    黄老对601厂的关心与付出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上世纪50年代末,工厂聘请他为顾问,他把当时国际上最新的粉末冶金技术和理论带到了工厂。1962年,在黄老的亲自安排下,学校又委派两位老师来工厂定期授课,培养了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硬质合金技术专家。

    1982年11月1日,黄老在601厂三车间作了题为《硬质合金的活化烧结》专题报告。该报告首次在压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烧结理论,提出了加速硬质合金质密化进程的思路,激发起工厂一轮新技术的研究热潮,推动了我国硬质合金产业的发展。

    黄老的脚步和关心总是紧跟株硬集团发展的每一个节点。“我对株硬有信心,相信株硬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的目标完全能实现。”2003年4月15日,株硬集团研发中心落成剪彩仪式隆重举行,已经86岁高龄的黄老亲自参加剪彩。黄老对株硬集团重视技术创新深表赞同,认为这个方向十分正确。他勉励科研工作者,要通过科技创新,真正创造出在国际上也过硬的产品。说完他又风趣地说:“硬质合金就是要过得硬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0余年来,黄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粉末冶金专业人才,奋斗在株硬集团各个岗位上,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

    黄培云院士与株硬发展的六十三年

    龚道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