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图章里的赤诚之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马立明

    ●绘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石昌明,11岁时,石昌明在湘西读书,因病失聪。其父为了让他长大后有个糊口谋生的技能,便带他拜齐白石为师学艺。

    1946年,21岁的石昌明在沅陵办个人画展,偶然读到一首《沁园春·雪》的词,为其意境、气势折服,于是逢人就赞。不料一天晚上被军统特务抓走。后来,他才知道该词作者原来是当时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出狱之后,石昌明不怕迫害,怀着敬意偷偷刻了一方“润之吟咏”的石章。

    解放后,石昌明与北京的齐白石恢复了联系,便托人把这几年的画、刻字捎给老师,其中就有这方石章。

    1953年,齐白石在一次会议休息时,把这枚印章送给了毛泽东,并介绍了这方“润之吟咏”的来历。毛泽东听后笑着说:“你这个聋哑学生,为我的《沁园春·雪》吃了苦头,不但不怪我,反刻章送我,难得他一片赤诚心啊!”

    ●张恨水是现代通俗文学大家,一生淡泊名利。1944年,他和著名报人张友鸾同在重庆《新民报》任职,两人相交甚厚。

    一天,张友鸾的一位时任重庆社会局局长的朋友登门,想邀请他出任主任秘书一职。此职虽不高,可权力不小,算是肥缺。当时,张友鸾全家八口人挤在一间名为“惨庐”的狭窄茅屋里,生活窘迫。如果出任主任秘书,就可解决生活上的困顿。张友鸾犹豫不决,便去征求张恨水等几位老朋友的意见。

    张恨水不赞成好友出去做官,但想到其家境又实在开不了口。回家后,他左思右想,然后取出纸笔画了一幅画送至张家。张友鸾打开画一看,是一幅《青山仙松》图,旁边附题七绝一首:“托迹华巅不计年,两三松树老疑仙。莫教坠入闲樵斧,一束柴薪值几钱。”

    看罢诗画,张友鸾明白了这是张恨水劝自己不要涉足官场,追逐名利,要像青松一样保持气节。于是,张友鸾果断谢绝了朋友的聘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