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约有70%的人会患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疾病尤其“青睐”女性和肥胖人士。
那么此种疾病有怎样的发病进程?如何预防与治疗呢?对于这些相关问题,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学博士朱宝玉,给大家带来了详细解答。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分三期,各有疗法
记者: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有一个怎样的发病过程?
朱宝玉:一般来说,膝关节退行性变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治疗重点是不一样,但都需要及早就医,获取相应的治疗。
病变早期,患者会感到膝关节酸痛,乏力等轻度不适,如果不改正日常使用习惯和劳动强度,进而会感到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因为发病较早,可通过适当休息、减少运动量、控制体重、简单服用一些药物,结合物理治疗就可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一时期的患者,爬楼、打太极拳、爬山等运动都不宜做,家里应选用坐便器。
中期,患者膝关节疼痛频率增加,关节肿胀。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关节穿刺抽出积液,然后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是一种见效较快的方法,服用双醋瑞英、氨基葡萄糖等药物也可以缓解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要接受微创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早、中期,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贴膏药等方法也有效。
病变晚期,患者往往行走困难,超过500米就疼痛难忍,X片表现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这时进行保守治疗意义不大,视个体情况可能需要实施截骨术、单髁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否则疼痛缠身,甚至卧床不起。
误区:认为膝关节置换寿命只有10年
记者:对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晚期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效果如何?
朱宝玉: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被国内外医学界认可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很有效的手段。
它是通过手术去除已被破坏的膝关节表面,安装人工替代物,达到减轻疼痛,纠正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的目的。关节置换术最主要是要缓解或治愈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让患者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中。
记者:很多人认为膝关节置换的寿命只有10年,这种认识正确吗?
朱宝玉:其实,这是部分患者在认知上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相关研究显示,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生存率为10年>98%,20年后仍可达到90%。换句话说,手术10年后绝大多数患者仍可继续享受无痛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只有很少部分患者“不幸”需要接受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无菌松动、磨损、感染和不稳及其他问题,所以磨损仅仅是翻修中原因之一,不是唯一的原因。
其次,随着科技发展和成熟的设计,目前关节假体本身可以承受30年的机械磨损,出问题更多的是由于人群老龄化伴随的机体功能的全面衰退。
误区: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风湿
记者:膝关节退行性变是风湿吗?
朱宝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关节面软骨破坏后导致关节面不平滑,负重力线变化,从而使膝关节内以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后出现的一种病变。
最多见的是X片上表现为膝关节骨质增生,所以很多患者总认为自己得的是“骨质增生”而不是关节炎。在寒冷和潮湿等因素作用下,膝关节局部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功能紊乱,从而加重此病,因此很多患者也会误以为自己得的是风湿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