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家长应该给从业者更多的信任
□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今年28岁的黄安(化名)从事幼教行业已经10年了,目前是芦淞区某幼儿园园长。
黄安说,在成为一名幼教老师后,尤其是当上园长之后,她听到了很多质疑声。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幼教从业者比较年轻,很多家长质疑他们照顾好幼儿园孩子的能力。她认为,很多幼教从业者虽然年轻,但他们对工作更有激情,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懂得这个时代的幼教理念。
黄安说,家长应该给予幼教从业者更多的信任,而不是受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很多幼教从业者虽然每天面对很多孩子,事情非常繁重,他们不怕身体累,但最怕心累,怕不被家长和社会理解和尊重。很多幼教老师除了每天要忧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还要花更多时间应对和安抚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很多时候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只是误解和小事,这也是造成幼教从业者离职的最大原因。她希望家长和幼教从业者能够成为朋友,共同让孩子在快乐、健康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
□ 株洲日报记者 邓金星
“三岁看长,七岁看老。”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其他教育阶段一样,师资成为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幼有所育,教师是关键。
随着二孩时代到来,“幼师荒”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
相关预测显示,5年后,我国将迎来幼儿入园最高峰,幼儿园缺口 11万所;到2021年,在园幼儿数预计近5800万,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超过300万。
再看株洲。目前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基本实现了让每一个幼儿“有园上、上得起”的目标。全市已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正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市教育局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科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幼儿园1123所,在园幼儿148275人,全市幼师万余人。株洲每年约有幼师专业毕业生800名,但其中在本土就业幼师岗位的不到一半。幼师培养供不应求,缺口非常大,难招人、难留人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
与此同时,愿到农村幼儿园去任教的幼师毕业生更少,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更是难以提高;男幼师特别缺乏,从教人数屈指可数,对幼儿个性成长不利。
12月19日,记者探访我市部分幼儿园,关注幼儿教育和幼师生活状况,试图直面现状,为株洲幼儿教育面临的难题探寻突破口。
【现场】幼师教什么?一起比试“好习惯培养”
▼市幼儿园的孩子在快乐游戏。
株洲日报通讯员林海泉 摄
□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通讯员 宋喜红
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树立家长科学育儿的理念紧迫的任务之一,也被教育部门称为“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
幼师在幼儿园教给孩子什么?记者了解到,2010年开始,我市就开发“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
12月11日,全市第二届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案例评选在市幼儿园举办。市幼儿园给孩子的“好习惯”是平衡膳食。记者看到,孩子们在区域游戏“平衡膳食宝塔”、角色游戏“美味屋”等体验过程中,逐渐学会良好的生活习惯。整场比赛,习惯内容涉及了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爱表达成长记》《开启亲子阅读美妙之旅》《咕噜咕噜来漱口》《椅子,我要和你做朋友》等优秀案例,幼师们“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生动呈现了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途径与方法。
【素描】新幼师张莹:我就喜欢当孩子王
▲吴明国和小朋友在一起。
马文章 摄
□ 株洲日报记者 周卓灵童
“老师,能不能加一下你的微信?”“老师,你玩游戏吗?”入职第一课,新来的幼师张莹就遭到了“萌娃”们轮番的“轰炸”。作为职场新人,张莹没有怯场,“我事先已经了解了这群孩子的特点,他们是在手机、电脑的浸泡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找到新的乐趣。”
张莹是土生土长的株洲本地人,与普通大学生毕业时急着找工作不同,毕业时张莹却忙着“挑”工作。今年,刚从湖南师范大学学前专业毕业的她就收到来自芦淞区淞欣幼稚园等数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
“班里50人,就10多个人选择当幼师,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其他行业。” 成为淞欣幼稚园幼师前,有没有“摇摆”过?面对记者的发问,张莹笃定道:“没有,我很喜欢小孩,喜欢当孩子王。”
但第一次和幼儿园新生面对面还是让她有点措手不及。“老师,你玩什么游戏?”“老师,有没有男朋友?”……虽然这些问题令她有点哭笑不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她这位亲切、可爱的大姐姐。下课后,还有孩子将自己作的画送给了她。
作为幼儿教师,张莹承认压力也很大,比方说,收入问题、社会认可问题……但是她还是打算坚守住这份最初的理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对得起自己那份渴望自由、爱、快乐的心。”
【见解】学前教育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株洲幼师学校校长彭程正在进行一项全新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他认为,株洲市一直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有效缓解了“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让株洲学前教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从总体上看,株洲的学前教育仍是本市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表现在幼师队伍上,存在素质一直不高且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体待遇过低,优秀人才难留住;符合资质的幼师比例低,培养供不应求上。与此同时,没有建立公办幼儿园保障机制,公办幼师编也严重缺乏。
我市除了市本级、县市机关幼儿园外,其余公办幼儿园均没有独立的教师编制,幼儿园的少量编制是由中小学教师的编转化而来。市、县两级机关幼儿园的公办教师编制只占教师总人数的40%-60%不等,约有半数的教师为临聘人员。乡镇(街道)公办园大多只有1-3名公办教师编制,有的乡镇(街道)公办园只有一个公办教师,仅仅是象征意义,甚至有的一个都没有。
上述负责人建议,要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机制,出台《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这样公办幼儿园能与中小学一样有生均经费,既大大减轻了广大低收入者的教育压力,又使幼儿园有了基本的办园经费的保证,有利于建立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保教质量,从而促进区域内整体幼儿园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办好学前教育的目的,实现幼有所育,让所有幼儿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写实】乡村幼师贺九香:条件虽差,但不妨碍育人
□ 株洲日报记者 周卓灵童
十几年来,今年60岁的贺九香一直是贝水幼儿园唯一的当家人。贝水村处茶陵县东北方,离县城约40公里。
70年代,高中刚毕业的贺九香,来到贝水村任教。那时候,学校里破旧、荒芜,只有一栋老旧的教学楼,办公室是泥砖砌起来的平房,教师宿舍里用木板隔开,没有像样的洗手间,时常断电断水。和贺九香一起来的老师,一看到这样的环境就“退缩了”。待了一段时间,不少人还是选择了离开,只有贺九香留了下来。
这样差的环境为什么没有走?贺九香很淡然,她说条件虽差,但不妨碍她教书育人:“我喜欢当教师,也喜欢孩子,其他都不重要。”
近几年,贝水幼儿园翻新了教学楼,新盖了生活楼,有了配备硬件设施的经费。学校里有了电脑、钢琴、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老师们也用上了虚拟教学平台。贺九香有了使命感,她开始自学英语、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新知识。“有了新东西,农村学生也得及时享用到。”
幼儿园园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株洲日报通讯员林海泉 摄
【探索】各省纷纷出台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2017年,北京、山西等13个省份和宁波等3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大连出台了生均综合补助标准。长沙市岳麓区,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参照小学生均经费标准的30%进行预算。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市本级财政给予编外幼师每人每年6.5万元的人员经费拨付,后勤人员则减半;浙江海宁地区关于公办、民办园编外人员经费补助办法:根据持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补助教师人员经费,补助人数按幼儿园班额规定配备的教师人数计算。
【画面】幼儿园的男老师,曾是特警队员
□ 株洲日报见习记者 马文章
12月17日上午,吴明国正带着园里30几位孩子在上体能课,不时有孩子蹿到他身上,像一个个小猴子“撒野”,他也会一一抱住他们,叫出他们的小名。
今年26岁的吴明国曾经是特警队员,现在的身份是天元区一所幼儿园的专职体能老师,也是幼儿园唯一的一位男幼师。
吴明国说,幼儿园的男老师是稀缺资源,在有些方面就体现出优势。比如,男性的阳光、勇猛,在体能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活泼好动的小孩更具吸引力。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的,普遍缺乏冒险精神、抗挫折能力。为此,吴明国设计出了一个幼儿拓展体育训练项目——木行桥。他用一些轮胎、楼梯、椅子搭建了三个高度不等的独木桥,设计错开高度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孩子。
“教育界戏称男幼师是校园中的大熊猫。”吴明国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正逐年在改善,“首先待遇越来越好,其次,男幼师不再被冠以标签或视为异类,年轻的男幼师成了各幼儿园的香饽饽,希望未来有更多热爱幼教工作的男性加入幼师队伍来。”
记者手记
爱,是唯一的语言
◀小朋友在踢足球。
株洲日报通讯员 林海泉 摄
成建梅
其实,幼师这个职业曾经是令人羡慕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市厂矿企业兴旺,办的幼儿园占了半壁江山以上,幼师待遇也与厂矿职工一样,地位较高。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厂矿幼儿园与企业剥离,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幼师待遇开始与时代发展不同步。
目前,除了市、县机关幼儿园和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的有编的教师,以及极少数中央企业办的幼儿园和少量高档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相对好一点外,其他的幼师大多待遇低,社会保障也较差。由于待遇差等原因,株洲幼师专业毕业生真正在本地承担幼师这个行业的不到一半。不少幼师毕业后到长沙或北上广深等沿海发达地区任教或没有从事幼师行业,如去做模特等,这使得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幼师整体队伍水平无法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也难以有质的飞跃。
幼师面临的窘境,株洲仅仅是一个范本,“幼师荒”是一个全国性难题,它的解决,也不能幻想一朝一夕。
记者穿梭于我市城乡幼教机构,看到的是那么多深爱着孩子的教师,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刚刚入行;记者调研于相关部门,学前教育政府管理机制研究已经成为株洲市2017年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正在寻求相关破解之道……所有的努力,皆是因为爱,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包括万余名幼师在内的整个城市,在对孩子的关爱中前行。直面幼师系列难题,从而寻找突破口,株洲已经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