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装的“神童” 你如何看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正明

    从小培养正确的三观更重要

    最近,山东省14岁神童的故事在网络上疯狂传开,他的事迹让人看了无不叹为观止: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美国麻省理工预录取,被众多高校疯抢,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给他写邀请信……不过,很快质疑声便纷至沓来,这位初中生所获得的奖项、参加的活动很多都“查无实据”,当地教育部门此后承认“失实”。

    这一事件无疑是对社会由来已久的“神童情结”的又一次嘲讽。事实上,自古以来,我们就听了太多关于神童的故事——从秦国甘罗十二岁当丞相、齐国子奇十八岁治阿县,到现今各类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大王、应试高分状元。一直以来,为何大家对神童如此迷恋?怎么看待?本期“天台话吧”,我们邀请了家长、老师、心理辅导师等发声,谈谈他们对“神童”现象的看法。

    访谈嘉宾:九方小学校长 彭小英

    当今社会,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家长们往往不计成本。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方面自身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家长投入巨大。

    有付出就希望有回报,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在不正常的付出下,就有了对孩子不正常的期许,总希望通过孩子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在这一背景下,有关于神童的虚假炒作应运而生,还特别受关注。一直以来,大家都喜欢把神童之类的事捧到天上去,吹得神乎其神。后来发现上当了,又立马打下地狱,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我认为,人还是要崇尚自然,遵循规律,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摆在第一位。教育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个人上学的过程,也是他在身心各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如果忽视客观的发展规律,盲目地拔苗助长,一是可能透支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导致其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发力不足;二是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单讲学习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阳光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神童”背后有家长的焦虑

    访谈嘉宾:钻石花园6栋居民 邓勇

    这些年,民间对神童的热情依旧高涨,一些家长更是身体力行的变相制造“神童”。比如,有些孩子刚入学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500个以上的英语单词、熟悉100以内的加减法,达到了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他们并不是真的天才,只是提前接受了部分教育。

    我相信神童的存在,但比例是极少的。神童仅仅是在某方面比一般人的智商高而已,天使之然,而且在其他方面还可能存在欠缺,如性格、动手能力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区分对待,着重发挥孩子的特长,加强弱项培养,使其成为“全能”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拼尽全力,给下一代更好的资源和机会,尽可能为孩子铺平未来的路。同时,也将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实现自己初时的梦想。这里,既有家长的急功近利,也有他们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家长节奏过快,难免出现人造“神童”。

    我建议,与其让孩子从小就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不如教会他们怎么承担责任,怎么分辨善恶,怎么拒绝诱惑。

    要遵循教育规律,顺其自然

    访谈嘉宾:市一中专职心理高级教师,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总站首席专家 丁光木

    所谓神童,准确地说是超常儿童。智力表现非常突出,思维敏捷,考试常能脱颖而出。

    当前,神童概念在官方层面逐渐被淡化了,但一些市民依然对神童充满期待,认为神童就能上好的大学,有好的就业机会,肯定就会有出息。特别是一些民营教育机构,一方面瞄准了普通人“神童崇拜”的刚需,开展精准营销,提升关注度;另一方面,迎合家长需求,宣传育儿方案,提早开发孩子智力,如早教等。

    神童是极少数的,确实有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但不能过分挖掘制造神童。如果违反了教育规律,孩子有可能长大后变得平凡,甚至还不如普通人。王安石写的《伤仲永》,就是最好的例子,广大家长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属于智力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把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出来,尤其是情商,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

    家长朋友们在教育过程中,切记遵循规律,顺其自然,不能过分拔苗助长。

    漫画/左骏

    网友热议

    让学习与自身成长规律相适应

    @Miss Dior:别的家长早就把孩子送进辅导班了,自己怎么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按照“神童”模式培养孩子了。

    @lucky:人生明明是一场马拉松,可不少家长却把它当成百米冲刺,以为从起点开始领先其他人,到终点时依然可以处于领先位置。

    @李明:期待“神童”出现,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一味“人造神童”,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译先森:把童年还给孩子吧,快乐的成长难道不好吗?

    @芝士狼牙棒:神童是可以培养、可以锻炼,或者说可以制造的,只不过难就难在如何去观察、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对应科目的智商。不过,说实话许多中国孩子并不想当所谓的神童。

    @庆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为了成为“神童”付出太多,而长大后这种智力优势又无法让他们获益,最后,这样的“造神”得不偿失。

    访谈嘉宾:共青团芦淞区委书记 彭子龙

    对神童的饥渴崇拜,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体现了家长群体的虚荣心理,也折射了当今社会层面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唯成绩至上论和过于追求名誉是否是教育初衷?

    孩子的天赋固然应当被重视和培养,但人为地制造神童,甚至伪造神童的现象,实在荒诞可笑。在关注各种被包围在鲜花和赞美中神童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有不少红极一时的神童,若干年后成为智商拔尖、情商低下的“怪才”;或者变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实际应用一文不值的“庸才”;甚至还有一些神童,因为长期生活在赞美中,对社会缺乏客观正确认识,变得极度自我和自负,最后被生活中小小的失败击垮,一蹶不振变成“废才”。

    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是衡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均衡发展的标准。在我看来,孩子的学习要与他们身体、心理的成长规律相适应,这样才是得当。相反,拔苗助长、用荣誉和赞美绑架孩子的成长之路,也许有一天会发现得不偿失。让学生正常成长,遵循正常的成长途径,才能获得更为长久的幸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