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谭清云 谭浩瀚
文/ 温琳 实习生 王晓琳
编者按
舞动香火龙,祈盼幸福年。
留住株洲
文化之根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与风格。
物华天宝的株洲,尽管建市历史不长,但也孕育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13项、市级58项,它们是株洲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株洲文化的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并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非遗的保护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的重视、支持和着力推动,更与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倾尽一生心力的传承者和文化人息息相关。
从今日起,本报视觉专版推出“株洲非遗”系列报道,在以后的日子,我们将不定时地刊出存在于株洲大地上的各类非遗项目,以飨读者。
回望过去,面对现在,展望未来。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发现株洲非遗之美,也关注那些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之路上的“行者”,聆听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分享他们的艰辛与收获……
坳头村有条
香火龙
◀舞火龙,放烟花,火光将周围的群众映得通红一片。
▲一笔一划,有独特的章法。
□ 图/炎陵县宣传部提供
谭清云 谭浩瀚 整理
文/温琳 实习生 王晓琳
▶香火龙表演首先是给龙点香。
▲刘双喜正在进行漆画创作。
▶村里的一处粮仓,在漆画的装饰下格外精致。
◀除了舞火龙,还有自制灯笼可以看。
◀刘双喜的户外写生。
▶村民们在插香制龙。
▲刘双喜在尝试新的绘画方式。
几罐油漆、一块白布、一只画笔,凝思、构图、起笔,不用多久,一幅牡丹图跃然布上,笔触细腻、色彩丰富、逼真生动。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凭着对图画的挚爱,用油漆刷画出一幅幅精彩的画作。
推门走进刘双喜的工作室,房间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油漆画,山水花鸟、神话人物、现代人物肖像,一下进入了一个色彩的世界。
刘双喜出身贫寒之家,只读了几年学,16岁那年,他被家人送去学油漆。他的老家有用漆在家具、房子作画的习俗,而他从小就喜欢画画,还是学徒的他没事就拿着油漆刷子 “乱刷乱画”。做油漆活时,凡看到庙宇、祠堂和别人家里有什么神怪故事画,刘双喜就开始琢磨其画技和神态的表现手法,并临摹下来,晚上回家练习和琢磨,常常画到凌晨二三点钟。
“漆中有艺、艺中有漆,生漆不仅能装饰器具,也能成为绘画颜料。”为了能学习漆画的技法,刘双喜到处拜师,油漆匠人、美术老师他都虚心求教。刚开始他只是信手涂鸦,慢慢地他学会了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等很多绘画技巧,为了搜集漆画素材,他还走家串户,把方圆十几公里的地方都跑遍了。
慢慢地,刘双喜在当地小有名气了。他画的油漆画人物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且耐水洗,保管时间长,很多人都请刘双喜在墙壁、玻璃和布上画画。通过他的努力,2008年,株洲县刘双喜漆画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想把漆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刘双喜说,现在他除了画画的内容不断扩展外,还不断尝试新的漆画方式,如油漆装饰画、油漆工艺品等,让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绽放出新的艺术魅力。
▲村民们举着香火龙挨家挨户的去表演。
▶点着的香火龙,阵阵香烟随风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