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洗涤用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国古代很重视洗浴问题,官员定期洗浴甚至成为一种休假制度。那么,在没有现代香皂、洗发水的情况下,古人洗浴时用什么来去除污垢?

    【淘米水】

    从史料记载可以知道,先秦时期中国人洗浴时所使用的去污用品,是一种叫“潘”的用品。《礼记》中的《玉藻》篇中有这样的说法:“日五盥,沐稷而靧粱。”这里的“沐”是洗头发,“沐稷”,即用淘洗稷的水来洗头发;“靧”即洗脸,“靧粱”就是用淘粱的水来洗脸。整个句子连起来理解,就是每天洗五遍手,用淘洗稷粱的水来洗头洗脸。淘洗稷粱的水,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淘米水”,这种水古人又称为“淅米水”。作为一种洗浴用品,古人专称为“潘”或“潘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潘,淅米水也”。

    “沐稷而靧粱”,是先秦时期对“君子”即有身份人士日常洗浴的要求。可以看出,“潘”这种淘米水还是一种高级洗涤用品。当时,用“潘”来给老人洗浴方能显示出对老人的孝敬。

    【皂荚】

    皂荚是中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树所结出的果实,含有胰皂质,其汁有极强的去污能力。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曾说:有一种“鬼皂荚”,可以用来洗头,其树叶也有去污功能,可用来洗衣服。皂荚因品种的不同,去污功效也有差别。有一种名为“肥皂荚”的皂荚,洗涤效果最好。宋代以后出现的“香皂”,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这种肥皂荚,现代的“肥皂”一词,应该由此而来。

    用皂荚洗沐,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率先开始流行。从史料所记来看,皂荚还是一种颇为讲究的洗沐用品,宋元时期,皂荚仍是一种常用的去垢用品,甚至宋朝后宫女人洗浴时也都用皂荚。

    【肥珠子】

    除了用皂荚来洗涤,古人还用一种叫“肥珠子”的植物果实来去污,这也是一种类似皂荚的洗涤用品。肥珠子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本草纲目》中对无患子有专条介绍:这种树生长在高山之中,其果实大如弹丸,核子坚硬,黑色,有如肥皂荚的核子,正圆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每年十月份,古人开始采摘果实,将其煮熟去核,与麦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捣,做成“澡药”。这种“澡药”,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洗澡用品。肥珠子还可以制成 “洗面奶”。《本草纲目》上便有用肥珠子制作的“洗面去斑”方:“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这种“洗面奶”很管用,李时珍用“甚效”二字来评价其功效。

    在古代,有的地方还用“草木灰水”当洗浴去污用品。《鸡肋编》有记载,宋代南方一些地方的妇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涤用品是仅有的“灰汁”。这里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和成的水。现代检测证实,“灰汁”和“淘米水”一样,因里面含有碳酸钾,也有去污功能。

    【香胰子】

    澡豆这种高级洗浴用品,后来不再是皇家专利,达官贵人和土豪们洗浴时也用上了。澡豆的制作工艺,在宋代有了质的飞跃,已不再做成豆粒状,而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团因加入了香料,又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故又叫“香宫皂”,乃现代香皂的前身。

    明清时期,“香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去污功能更强:在研磨猪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民间称之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称香皂为“胰子”。这一时期,江南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所产的香皂最为出名,是当时女性最喜爱的洗涤用品。

    (网综)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