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而且长寿,实为全民共同的愿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联喜气洋洋,深得人心。尽管孔子骂过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庄子也公然唱过反调——“寿则多辱”,但大众喜闻乐见的祝词仍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依常识而言,今人的平均寿命远超古人,原因就在于古人的生存条件恶劣,应付灾害、猛兽的能力太弱,逃避战争、饥馑的路径不多。诗圣杜甫断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就说明了问题。可是我读过大型合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提供的某些文献后,极其惊诧,上古的寿星居然个个活成了超级传奇,寿数破百毫不费力。就算刨除掉最高寿的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三皇五帝的数据照样炫目。
太昊,号伏羲氏,他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发明八卦,“尽览物性,穷探天理,洞悉人事”。无论谁想探寻中国文化的总源头,都绕不开他。据文献记载,太昊在位一百一十一年,更夸张的说法是在位一百六十四年,无论你采取怎样的算法,他的寿命都居高不下。
炎帝,号神农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鼻祖。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足见其利济众生的仁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神农之教》如是说:“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此语充分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寿命接近一百五十岁。
黄帝,号轩辕氏,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为道家所推崇,黄老之学始兴于战国而盛行于汉朝初期。黄帝的告诫以《金人铭》为要,“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句句恰中肯綮。《丹书戒》也值得留意:“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闻过。祸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其度量,以割于下。上下一日百战。”黄帝在位近百年,寿至一百一十一岁。
少昊,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是黄帝的长子,中华凤文化的创始人。他在位三十年,寿至一百二十岁。
颛顼,号高阳氏,他是黄帝的嫡孙、尧帝的叔祖。颛顼的《政语》,贾谊在《新书》中引用过,“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可惜他没有定义何者为善、何者为恶。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寿至九十八岁,相比而言,他的寿星成色偏低。
帝喾,号高辛氏,他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帝喾的《政语》,同样被贾谊的《新书》引用过,“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他力主仁政和德政,为后世所称道。帝喾十五岁辅佐叔父颛顼,三十五岁即位,在位七十年,寿至一百零五岁。
尧帝,名放勋,号陶唐氏,与舜帝并称为尧舜,是上古仁君的典型代表,为后世儒生所尊崇。尧帝的《政语》,贾谊也引用过,“吾存心于千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仁君爱民如子,自然受到当世爱戴和后世颂扬。孔子赞叹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帝在位七十年,禅让于舜,退休后,又过了二十八年才去世,寿至一百七十岁。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是颛顼的后裔。尧帝任命舜为司徒,后让位给他。舜帝作《祠田》,“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具有”,那时,还没有《伐檀》《硕鼠》的讽刺。舜帝最著名的作品是《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舜帝在位五十年,寿至百岁。
“仁者寿”、“德者寿”是儒家养生文化的精髓,三皇五帝个个都是寿星,再合适不过了,这充分说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传说绝对不是胡编乱造的。就算你是疑古派的私淑弟子,铆足干劲要考证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来,也注定找不到任何头绪和破绽。何况退一万步说,他们的高寿总比“万岁万岁万万岁”要靠谱得多吧。有时候,“疑其无”倒不如“信其有”,这样更令人安心,也更具幽默感。
上古的“寿星”
王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