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激烈的区域竞争,比的不是大而全,而是特而强。发展产业不应囿于“短板理论”,而应当采取差异化战略和“田忌赛马”策略,通过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我市必须发挥优势,聚焦支柱产业的国内空白、科技前沿、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实事,补齐短板,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瞄准“国内空白”补短板。一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围绕长株潭优势产业链的创新发展需要,出台国内产品和技术空白清单,搭建“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全生态创新链,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要素、多层次、贯通式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兼并、重组、收购国外先进科技企业,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在市内产业化,开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争取与中科院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开展更密切、更广泛的交流合作,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引进高科技创新项目,加快推进创新成果项目化、产业化。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理应借助优势,在高速车轮等“国内空白”项目上有所突破。四是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企业自主创新存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必须形成组合拳式的支持机制,通过优先采购国产设备、成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支持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等举措,竭尽所能为企业自主创新解除后顾之忧。
瞄准“核心技术”补短板。我市要以航空制造、军工电子、武器装备新材料、计算机等领域为重点,引进建设“两机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信和自主可控。设立核心技术专家人才库,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高端创新人才。健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一批高端军用技术创新成果向民用产品转化,支持具备条件的民企参与军品研发应用,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
瞄准“科技前沿”补短板。我市产业发展仍处于世界第三梯队,与周边市州相比,在科技前沿项目上布局滞后。要抢抓“中国制造2025”政策机遇,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软件、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材料等环节,前瞻规划布局,引进龙头企业,争取重大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前沿技术应用推广,在硬质合金、电子信息、陶瓷等生产环节,推广智能工厂和“机器换工”,加快推进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
瞄准“市场需求”补短板。一要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以“互联网+制造业”为导向,制定株洲市“两化融合”发展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支持企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无线控制等信息化产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实时连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智能控制,提升制造业企业适应市场的灵活性。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引导制造企业向前期研发设计、后期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领域拓展,鼓励企业内部孵化,发展配套业务。规划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集聚区、石峰现代物流集聚区、天台路金融集聚区、职教科技园培训与技术成果孵化集聚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我市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生产标准化、适度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农业信息化,立足资源禀赋 ,优化品种品质,强化质量监管,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求。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引进培育竞争力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系市政府经济研究与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
崔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