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汤子华烈士!担任辅警27年尽职尽责,最终为抢救群众倒在铁轨上(12月7日《株洲晚报》)。 一个生命逝去年余后,再度回到公众视线,再次让人景仰。12月4日,经省政府批复,汤子华同志被授予烈士称号。
退伍后一直在株洲北火车站站区从事辅警工作,他的生命,在危机面前焕发出感天力量:去年8月23日,面对疾驰而来的列车,汤子华毫不犹豫冲上铁轨,希望将老太太推离险境……生命逝去,但这一推,却力量万钧。
时光回到49年前,株洲车站调车场,株洲11岁小女孩戴碧蓉看到一列溜车编组正向斜坡猛冲而下,而此时3个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戴碧蓉连推带抱将3个小孩推离,而她自己却被冲下来的溜车车轮碾过。她的故事《小英雄戴碧蓉》被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不同的时空,英雄们做出相同的选择:为了他人的安全,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深入追问,英雄何以有此壮举?原因之一是株洲城市文化的深深沉淀,成为英雄层出不穷的深深土壤。
株洲是一座移民城市,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与工业文化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戴碧蓉到汤子华,再到勇救导师的肖雅清,这座城市深深的红色土壤,造就英雄辈出。
一年之前,作为记者我采访到过汤子华居住的简陋住所,他对生活要求很低,却对工作极端负责。邻居说,他为了大义冲上前去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因为他就是那么一个人,总是先想到别人。”城市文化造就英雄性格,义举也就有了内在之源。
总记得汤子华妻子说的那句话:“我们简陋的小屋,灯一直亮着,而他,却再也不会回来了。”英雄虽然离开,但他留下了很多,那束小屋的灯光,会照亮更多在义举道路上前进的株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