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将围绕“一廊十镇百村”启动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到2020年,我市要有200个以上的行政村通过美丽乡村考核验收,同时80%的村庄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12月8日《株洲日报》)。
要实现全面小康,广袤的乡村是不可割裂的一部分。美丽乡村是诗意的,袅袅炊烟、鸡犬相闻。然而乡村又是现实的,发展滞后、建设杂乱无序等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净化”“序化”“美化”是基础,但只有保留当地独具特色的乡土味道,才能彰显无法复制的个性之美。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蓝图,株洲将建设云田镇、仙庾镇、三门镇、白关镇、霞阳镇、枣市镇、网岭镇、枫林镇、渌口镇、五色九郎示范片等1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核心片区。这些村镇都各具特色,有的有深厚历史底蕴,如白关为历代驿站要地;还有洣泉书院所在地的炎陵县霞阳镇、“中国花木之乡”云田镇、仙庾岭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仙庾镇、秋瑾故居所在地五色九郎示范片等。这些地方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地理地貌都有各特色。
乡村的个性之美从来都不是突兀存在,它和谐外化的路径有很多:可以在硬件建设中融入文化因子,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展现在民居外墙改造、景观打造上,也可以总结当地最具特色的产物,把它作为当地的文化“标签”,形成品牌效应,助推乡镇整体发展。
不仅是历史人文,地形地貌也是天然特色,改造民居村落的同时,要努力做到既传承历史人文,又顺势自然风貌。美丽乡村建设,并非单纯只为了“美丽”,将人文内涵外化于形,将自然地貌融入风骨,才能让每个村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