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黎世伟
通讯员 彭亮霞
株洲日报讯 由于双腿畸形,行动不便,攸县网岭镇北联村村民李可德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他拖着残疾的身体,付出比普通人多出几倍的汗水,靠着种植中药材,不仅自己摘掉贫困“帽子”,还带领当地15户村民拔掉“穷根”,在当地成为美谈。
今年55岁的李可德,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畸形,劳动力弱。2014年,李可德一家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性好强的他倍感“惭愧”,决心努力拼搏,改变家里的现状。经过市场考察后,他决定种植黄栀子中药材。
在网岭镇政府帮助下,李可德引进攸县白玲中药材药业有限公司的黄栀子中药材种植项目,采取贷款、股东集资等办法,投资30万元,带领4个贫困户在当地租赁300多亩荒山,发展黄栀子种植。
从此,他每天拖着残疾的身体,带领大家上山砍柴、除草、挖坑,在荒山上摆开了“战场”。作为一名残疾人,他每次抬脚都很费劲,爬稍高一点的山,都会痛得大喊淋漓。生产中,每挖一锄头,关节都痛一下。靠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牙坚持着,硬是一起将这些荒山开辟出来,种上一棵棵药苗,又领着大伙将一桶桶水挑上山,浇水、松土,精心抚育。
开始,由于缺乏种植技术,黄栀子出现落叶、不长个等毛病。当地政府和扶贫办请来技术人员上山手把手施教,帮助他的生产走上正轨。由于黄栀子种植周期长,两年内基本没有收益,资金链难撑。李可德和这些村民们省吃俭用筹资金,相互鼓励,硬是撑了下来。
2015年夏,基地的几亩黄桅子突然枯萎了,李可德心急如焚,拖着残疾的双腿,遍山挨个检查病情,发现原是缺水导致黄桅子枯萎生病的缘故。他赶紧组织劳力不分日夜挑水,阻止了黄桅子病情不再蔓延。后来,李可德在山上建起两个储水池,从山下抽水上山,解决了山上缺水这个难题。
经过3年多努力,如今,李可德的黄栀子金灿灿开满枝头,基地年采摘鲜果5000多公斤以上,与李可德合伙种植黄栀子的贫困户也由3年前的4户增加到15户。2016年,他们的黄栀子种植基地直接产生效益13万多元,这些贫困户户均增收近万元,一举甩掉贫困户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