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见习记者 马文章
“天干物燥,防火防盗!” “火灾无情人有情,发现火灾快报警”……提着小喇叭、握着手电筒、身穿反光橘红背心的打更员刘狄娟6年如一日,每晚7点,都穿梭在滨江社区和金锦社区渡口组城中村,提醒居民注意防火。
一场大火让她成了义务“打更娘”
金锦社区渡口组是一个城中村,基础设施欠缺,道路狭窄拥挤,流动人口达到3000多。社区主任王灿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多为木头板房,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消防车根本无法开进来,几个消防栓难以顾及到村里深处。”
2010年和2012年这里曾发生过大火。而回想起2012年春节前夕那场大火,刘狄娟的心中还有些感伤。
“这就是当年烧过的一栋房屋,焦黑的墙壁和被烧成灰的家具都在诉说那场大火的无情。”刘狄娟说,那次火灾导致4000平方米的住宅不同程度受损,自己也是11户受灾严重的家庭之一,而这一切却是因为一户居民不合理用电所致。
一个小疏忽就有可能酿成不可挽救的大事故。那场大火后,刘狄娟干起了义务消防宣传员。
有一次,刘狄娟在巡逻时,发现九组一处院落内整个过道堆满了杂物,电线搭得像蜘蛛网一样,而墙角的消防栓已锈迹斑斑。“住在该院内的都是些外来租住户,消防意识薄弱,逃生路线也不清楚。”刘狄娟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居委会,并和工作人员一起把堆在院内的杂物、垃圾清理干净,同时在每家每户的门前贴上用电防火消防安全温馨提示贴,定期上门宣讲消防安全知识。
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城中村里的消防设施悄然发生改变。2015年,城中村里所有地下水管换成了钢制水管,七个消防栓的水压均满足消防灭火,微型消防站里的设备焕然一新,并绘制了一张全新的消防疏散示意图。自2012年以来,渡口组再未发生过较大火灾,刘狄娟为社区排除消防隐患100多起,被居民称为社区消防安全的“守护神”。
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
不单是硬件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义务消防员队伍当中。“现在村里有7个人手中有微信消防站的钥匙,分布在三个主要地段,一旦哪处发现消防隐患,可以及早处置。”刘狄娟说,如今居民的消防意识逐渐提高,她感到很欣慰。
热心肠的刘狄娟不光在排除潜在的火患,还常常给居民心间的“怒火”降温。“只要看到有人在‘扯皮’,就会上前去劝架,听闻谁家有困难,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帮。”王灿告诉记者,刘狄娟现在打三份工,生活也挺艰难,老伴去年因癌症离世,家中还有个读高中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身上,却还能保持这份乐于助人的心,让人敬佩。”
“碰到经常下雨的天,她都要去几个孤寡老人家查看屋子会不会漏雨,仔细查看电器、插电板是否关好。”在采访中,一位居民向刘狄娟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微信、网络、宣传板报等线上线下消防安全宣传多管齐下,但不少居民还是喜欢刘大娘的“土办法”。出租户李阿姨说,那些微信上的消息都是一翻就过去了,如果听到了打更声,会自觉地再检查一下电动车充电是否安全,烤火炉人走关了没。
夜幕中,灯光下,水泥路上,刘狄娟的打更声长长短短,起起伏伏,她的背影也渐行渐远。这份有“人情味”的吆喝声还将继续回响,守护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