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贪玩是童年的天性。
孩提时,条件有限,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要找乐子只能就地取材,如滚铁环、打弹弓、玩陀螺、捉迷藏等。在我的记忆中,打水漂是我的最爱,也是我的强项。
我的家在一个叫大屋湾的地方,住着十几户人家,每家都有好几个细伢子。我有点“早熟”,鬼点子多,号召力强。好多伢妹子一天到晚围着我转,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圈”。根据其外貌特征都有一个小绰号,如长得敦实点的叫满地主,眼皮子有点皱的叫吊吊皮,眼珠子鼓点的叫灯笼泡,头有点大的叫巨脑壳等。这些小绰号尽管含有点贬义,但叫起来大家也不介意,久而久之,这些小绰号也就成了他们各自的代名词。
大屋湾前有口偌大的水塘,足有两三亩的水面,且四周比较开阔。风平浪静之日,是打水漂的绝佳场所。这时,我会邀上“朋友圈”的人到塘边打水漂。
说起打水漂,它就是一种运用手腕的力量让物体在水面上跳跃的游戏。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刚开始玩时,我九不懂十不懂,随手捡起块石头就往水里扔。结果,扔出去的石头只在水面“咚咚”两下就沉入了水底。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实验,我才基本上掌握了要领。我从实践中感悟到,要让物体抛得远,且在水面上弹跳次数多,首先就是要选好材,外形呈镜片形、厚度和重量适中的瓦片最好。这种瓦片与水面接触时摩擦力小弹跳效果好。其次是要把握好姿态。将大拇指放在瓦片上,食指侧放着,其他手指支撑着下边。抛投时,侧身、弯腰、手放低,憋足劲,贴着水面将瓦片摔出去,出手时还要注意适当抖腕带动瓦片的旋转。这样,瓦片就会在水面上像蜻蜓点水似地连续跳跃。跳跃时激起阵阵涟漪,晶莹的水珠就好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画面极富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打水漂是人类最古老的游戏之一。有资料显示,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玩了。它有利于活泛身子,强身健体,还有助于培养观察力、反应力,且可就地取材,不需要什么成本费用。不过,在做此游戏时,我曾出过一次严重失误,还差点搭进了小命。那是一年冬天的某日,气温跌至零度,我和小伙伴们在打水漂。正玩得起劲时,不晓得是我离塘基太近,还是一时用力过猛,身体失去平衡,我竟然一个踉跄掉进了塘里。塘里的水有一、两米深,不识水性的我在水中挣扎着,连呛了几口水。千钧一发之际,一同玩耍的吊吊皮衣服也来不及脱就跳进塘里将我拽上来。有了这次的教训后,我以后每次在打水漂时都格外小心,生怕乐极生悲。
提起打水漂,我还牵头在“朋友圈”组织过一次打水漂比赛。根据竞赛规则,参赛选手瓦片自备,比赛时以瓦片在水面上跳跃的次数和距离决定胜负。通过宣传发动,共有十名选手参赛。经过一番激烈比拼,最终灯笼泡以11次的弹跳次数和90米的弹跳距离获得了冠军,奖品则是当时最为红火的黄金叶烟盒两个。奖品“含金量”虽不高,但灯笼泡开心得不得了,其他选手也羡慕死了。灯笼泡亦成了大屋湾打水漂的“达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朋友圈”如今都已是爷字辈了。都说童年的时光最短暂,童年的记忆最难忘。我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岁月能够重来,大家有缘再相聚,再打一次水漂,把当年的童真、童趣找回来,会是多么惬意啊!